在经济社会深入发展、社会环境深刻变化、法治进程逐步加快的今天,深化改革已进入“深水区”,各领域牵扯的利益格局纷繁复杂,涉法问题呈现出高峰期、多样化特点。“共建融合发展与创新社会治理”成了海门一个新的聚集点。近年来,海门市通过连续开展“法企抱团”“春风春雨”“双促双助”“三驻三建”“四进四推”等法律服务专项活动,加强公共法律服务产品体系建设、完善公共法律服务格局,探索政府购买法律服务,逐步形成了涵盖“服务发展战略、服务重大项目、服务生态建设、服务政府、服务企业、服务群众”的服务网络,打造了具有海门特色的“一体两翼三维四纵”工作模式,树立了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城乡全覆盖的海门样本。海门的工作经验值得借鉴。
这里是地质学上最年轻的一片土地,在长江与大海的怀抱里,涌动着无限生机;这里有民族实业家张謇先生践行一生的精神内涵,海纳百川,强毅力行。为传承优良传统,近年来,海门市立行求精,拓新致远,趁着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战略部署,把优化公共法律服务体系,推动司法实践改革创新摆上了新的政治高度,一路高歌猛进,深入推进落实。“一体两翼三维四纵”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框架逐渐显现出强大活力。
所谓“一体”即构建“政府主导、财政支撑、覆盖城乡和社会各领域、惠及全民”的公益性、均等性、普惠性、便利性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两翼”即建立服务保障机制和加强队伍管理;“三维”即打造公共法律服务实战、空中、数字覆盖城乡和社会各领域的三维平台;“四纵”即形成功能完善、运转高效、公开透明的市、乡镇(园区)、村(居)、组四级公共法律服务网络体系。
推新策,法律服务“必需品”政府“买单”
党的十八大提出“加快形成政府主导、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的目标要求。“基本”和“公共”两大特征,决定了服务的“买单人”应该是政府。为此,海门市委、市政府把公共法律服务体系确定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市委书记姜龙提出了建设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城乡全覆盖、社会各领域全覆盖”的“两个全覆盖”要求。市委、市政府陆续出台了《海门市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实施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基层专兼职调解员队伍建设的意见》《海门市建立政府购买公共法律服务新机制改革方案》等一系列文件,把推进公共法律服务体系作为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推进改革创新的重要举措。
《海门市建立政府购买公共法律服务新机制改革方案》中将政府购买的公共法律服务具体划分为四大类27项。即依法行政类共5项,包括市政府法律顾问团、市行政复议委员会、市政府领导“一对一”法律服务、政府组成部门一把手“一对一”法律服务、各乡镇(园区)主要领导“一对一”法律服务。法制宣传类共7项,包括法制文艺巡回演出、法治文化广场法制宣传、电视台《法治海门》栏目、新媒体普法宣传、广播电台《法制在线》栏目、海门日报《律师说法》专栏、海门日报《司法行政》专栏等;服务群众类共8项,包括法律援助、信访局法律服务、大调解中心法律服务、市交调中心法律服务、市医患纠纷调处中心法律服务、中心社区法律服务、村(居)法律服务、人民调解等;专项服务类共7项,包括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律服务、妇女儿童权益保护法律服务、军人军属维权法律服务、知识产权保护法律服务、三农建设法律服务、企业发展法律服务、商会法律服务。
以上项目海门市级层面列入财政预算1060万元。通过公共交易中心上市,通过竞争性谈判、邀请招标、询价等方式,统一面向社会购买法律服务。政府组成部门一把手和乡镇(园区)党政主要领导“一对一”法律服务及中心社区法律服务所需经费,由各部门、各乡镇(园区)自行解决;商会法律服务由总商会自行解决。
公共法律服务只有“服务到家”,才能赢得群众真心满意。海门市为确保政府购买公共法律服务落到实处,出台了《全市公共法律服务工作管理考核制度(细则)》《公共法律服务经费管理制度》,要求以执业律师为代表的公共法律服务人员对每一次为民服务进行跟踪问效,将服务一竿子插到底,切实履行好法律服务的一揽子计划,做到服务讲信誉,讲成效。
“海门把建设覆盖城乡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作为创新管理和改进民生的重要内容,作为政府,我们为公共法律服务买单,主要目的是把法治红利让利给百姓。”海门市市长杨曹明说。
接地气,多维服务网实现“一线维权”
政府购买的华丽笔触,写下了百姓的期待和幸福,而对于经济社会早已跨入全国三十强行列的海门来说,它寻找的是根植于人们精神世界中的法律信仰。自此,海门开始了在公共法律服务全覆盖版图上又一个新领域的开拓。
2014年,海门市因地制宜,整合司法行政法律服务资源,着重构建实战、空中、数字三维法律服务平台,为全市群众提供专业化、综合化、便捷化的法律服务。在市级层面,构建了覆盖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团组织、特殊群体纵横交错的法律服务工作网络。实践中,海门把社会保障、关注弱势群体等民生问题的解决,作为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的聚焦点,在市级层面又建立了十大特色公共法律服务岗,为全市信访、医患纠纷、交通事故、职工维权、消费者权益保护、妇女儿童权益保护、三农建设等提供法律服务。由此,公共法律服务全覆盖建设又成了温暖人们心灵的一项春风行动。特别是军人军属法律服务走在了全国前列。2014年4月14日,海门涉军维权法律服务走进了央视新闻联播。
近年来,海门法律服务人立言成信,立心成碑。那一封封感谢信,一面面锦旗筑就了百姓的口碑,谱写了亲民的华章。
让每一个群众都能享受公共法律服务建设成果!实践中,海门将公共法律服务网络向基层延伸,目前,海门市在13个乡镇(园区),10个中心社区均建立了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在293个村(居)建立了司法行政服务站,在9267个村(居)民小组建立了公共法律服务联系点,形成了功能完善、运转高效、公开透明的市、镇(园区)、村(居)、组四级公共法律服务网络体系。
在海门市培新村司法行政服务站,对接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杨海燕每月的20日都会走进群众中间,提供法律咨询、法律援助、纠纷调解、法制宣传教育等法律服务。除了定时服务,杨海燕和其他公共法律服务人员一样,在春节前、农忙等重要时间段,还会适时推出农民工讨薪维权、种子农药打假等应需式法律服务产品,承担专业化、多样化的为民服务义务,让群众主张到合法权益,免受经济损失。
“以前我们只能在电视上看到他们,现在他们都来到了我们身边,大家都成了‘老相识’,有了问题在家门口就给解决了,还不花钱,真好。”培新村村民说。
作为新媒体时代一种政府公共平台的创新服务模式,海门市通过与市广播电台、电视台、电信局携手合作,为广大市民提供足不出户的空中法律服务;通过开通“12348”法律服务专线、建立“海门市公共法律服务网上办事大厅”、微博直通车、微信平台以及法律服务便民电子导航等,将公共法律服务体系与新一代信息化基础设施平台深度融合,为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以及家庭和个人同步提供在线法律咨询、法律援助、人民调解、公证服务等,使公共法律服务突破了时间、空间限制,实现法律服务的全流程、全天候、全地域。
“群众满意是导向,群众点赞是最大的荣誉。海门公共法律服务始终站稳便民利民惠民的立足点,按照民有所呼,我有所应的要求,主动作为,创新作为,在推进公共法律服务体系方面做出了积极尝试,取得了初步成效,重点解决了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南通市司法局局长张武林说。
融发展,公共法律服务助力社会治理
海门是全国闻名的教育之乡、科技之乡、纺织之乡、建筑之乡和长寿之乡。2013年名列全国百强县市第27位,整体经济发展水平列全省第八,是苏中苏北第一个县级全面小康达标市。在海门社会经济蓬勃发展的过程中,法律服务人主动对接政府机关,牵线骨干企业,挂钩乡镇园区,联系基层群众,结对特殊群体,问服务需求,解法律难点,送定制服务,深度融入江海联动开发总体布局,用优质高效的法律服务杠杆撬动了海门的跨越发展。
在海门市最大的绣品专业市场国际家纺城,仅温州商会会员企业就达到300家。2013年6月,海门市在总商会和29个行业商会秘书处成立了法律工作站,原本分散的企业法律服务业务得到了有效整合。江苏东洲律师事务所徐辉、陈思维律师驻会服务后,不到一个月就有3起疑难案件得到了有效化解。
在不断繁荣发展的里程中,法治理念和法治思维融入海门各项工作,影响着决定海门铸造辉煌的每一策。实践中,海门出台了《关于建立总商会法律顾问团和行业商会法律服务工作站的通知》《关于建立全市企业发展法律顾问团和乡镇(园区)企业发展法律服务工作站的通知》等系列文件,沿海开发,航运物流,海事商事,知识产权保护等各行各业的专业法律服务室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公共法律服务阳光洒进了市场前沿。
公共法律服务全覆盖是促进社会管理创新和实现社会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近年来,海门市坚持把公共法律服务全覆盖贯穿于平安法治海门建设的全过程,通过发挥公共法律服务在保障民权、维护民利、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中的基础性作用,提高依法协调社会关系、化解社会矛盾的能力和水平。
“去年,市委、市政府为各乡镇配备了‘一对一’法律顾问,将公共法律服务工作阵地前移,直接面对广大基层干部群众。对接以来,蔡黄平律师按需开展法律咨询、提供法律服务,处理突发事件,成功化解了多起疑难矛盾纠纷,不仅减轻了我们的工作压力,还构建了和谐法治的社会氛围。”海门市四甲镇镇长陆警岗说。
据了解,2013年,在进一步完善政府法律顾问制度,健全律师参与行政复议机制的基础上,海门市亮出“借用外脑”的新举措,出台了《海门市关于实施“一对一”法律服务工程的方案》,为市政府领导、各部门“一把手”及乡镇(园区)党委书记、镇长“一对一”地配备了法律顾问。“一对一”法律顾问机制不仅发挥了法律工作者提供私人定制法律服务的优势,将政府决策引入法治化轨道,改变了以往“亡羊补牢”的被动局面,更在基层社会治理中发挥了招之则来,来之能战的作用,促使百姓从艰难的上访中解脱、领导从繁琐的信访接待中脱身、法律服务的服务领域得到拓宽,达到三方共赢的局面。
“公共法律服务事业方兴未艾,大有可为,我们将通过实施名校揽才、强基固本、法律蓝皮书等工作计划,不断充实服务力量,健全结构体系,推进公共法律服务迈向新台阶,释放更多的惠民发展红利。”海门市司法局朱红兵局长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