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海安县大公镇以夯实基层基础为重点,大力推进社会治理创新,精心打造维护稳定的第一防线,深入构建“特困群体帮扶,特殊对象帮控,特别人员帮教”工作机制,促进了全镇经济社会的持续稳定发展。
特困群体帮扶
今年年初,大公镇党委按照党的群众路线实践教育活动的要求,认真做好全镇困难群众帮扶解困工作,对镇域内特殊困难群体进行全方位、多渠道、针对性的帮扶。通过入户走访,全镇共有农村低保户、五保户、特困户、低保边缘户、因病致贫户、重度残疾人、优抚对象等特殊困难群体863人,在详细了解这些特殊困难群体家庭及成员的基本情况、收入来源、每年获得的各级各类补贴金额、家庭支出情况等内容后,党委政府按照贫困程度、致贫原因落实具体帮扶措施。一是资金帮扶。党政负责人、部门负责人、重点定报企业采取“一帮一”“多帮一”等形式,对全镇104名特殊困难农户实施了结对帮扶,送去慰问金2.08万元。二是物资帮扶。大公建设公司、华荣化纤公司结对帮扶低保边缘户、因病致贫户、重度残疾人46人,给他们送去棉被、大米等物资,总金额达2.4万元,个体工商户吴子香为了帮助少数民族特困农户脱贫致富,送去小羊2头。影剧院老经理周建彬每年都给五保老人送肉送鱼,得到了社会的一致好评。三是就业帮扶。根据困难群众的文化程度、身体状况和劳动能力进行分类指导。镇社保站、民政办组织困难群众开展就业技能培训2次,党政负责人分村包户,按照企业和特困人员意愿,安排和帮助有劳动能力的特困人员在该镇鹏飞集团、新业重工等11家公司就业18人次,为32人提供就业指导、职业介绍等技能培训前和培训后的配套服务。
特殊对象帮控
今年以来,大公镇采取“三三”措施,做好刑释解教人员、社区矫正人员、重点信访人员以及涉邪人员等特殊人群的管理和控制工作。一是完善“三个平台”。完善思想教育平台。每月20日组织特殊对象进行法治教育、道德教育和警示教育;完善帮困扶助平台。政协委员与9名重点特殊对象进行一对一结对,开展关爱行动,从资金、项目、就业等多渠道为特殊人群解决生活、医疗等方面的困难,保证了刑释解教人员、服刑人员回归社会的生存需求,完善心理矫正平台。对6名存在心理问题的社区矫正对象开展了心理矫正活动,着力解除和矫正他们的心里障碍。二是强化“三项措施”。强化社区服刑入矫教育,规范入矫教育方式。强化重点对象监管教育,落实月巡查、上门走访、跟踪监管等措施,防止脱管失控。强化监管帮教责任,充分发挥村级网格长和网格员监管帮教第一防线的作用,落实基层监管工作的具体措施。落实“三大责任”。定期排查的责任。在重要敏感时期、重点节假日,大公镇认真组织开展重点人员和特殊群体的滚动排查,重点跟查在册管理人员和重点信访人员,及时掌握他们的动态。一对一跟控的责任。运用信息化手段,对社区矫正、重点信访对象实行动态管理,定期不定期组织社工和村民调治保主任到特殊对象家中进行实地走访,做到面对面,底数清,情况明。一包一稳控的责任。大公镇党委政府年初就以文件的形式对近年来有暴力和重大侵财犯罪前科的特殊人员以及重点信访人员、特殊稳控对象进行了交办,明确了责任。
特别人员帮教
今年以来,大公镇针对重点信访人中无理缠访、闹访、心理较为偏执的对象,采取“法治化教育,人性化扶助,制度化管理”等措施,维护了全镇社会政治的稳定。一是法治化教育。大公镇组织司法、综治、信访、公安对6名无理缠访闹访上访对象和8名社会闲散青少年进行法治宣传教育,通过讲道理,讲事实,讲政策,讲透依据,亮明政策底线,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劝其息访,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二是人性化扶助。针对重点信访人反映问题时间跨度大、情况复杂、解决难度大,既在法理之外,又处在情理之中的信访问题,大公镇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先后组织镇村干部募捐、企业捐赠,成立“和谐基金会”,用于疑难信访积案的化解。近年来先后化解疑难信访积案39起,动用和谐资金6.4万元,有力地维护了全镇的经济社会稳定。三是制度化管理。在开展特别人员帮教工作中,大公镇制定和完善了特别人员管理的监控制度、包案制度和应急处置制度,确立了统筹管理、综合施策的工作思路和具体措施,帮教工作成效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