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年专利申请数年均增长50%以上,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超50件,超过全省平均水平5倍,当苏州工业园区这些知识产权申请数据一再被刷新,园区“创新基因”的免疫系统——园区知识产权司法保护公共服务平台悄然上线,成为全国首个围绕知识产权司法保护,集司法预警、司法指引、司法咨询、司法公开等资源为一体的公共服务平台,通过打造网络和实体服务双平台,提高司法资源利用率,实现法院与企业、群众与企业、企业与企业之间知识产权信息交流的互动,保障辖区创新活力,提供优质知识产权保护司法软环境。
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技术和产品的飞速增长,技术产业化和技术贸易的日趋活跃带来了巨大的经济驱动力,同时也带来了知识产权纠纷的激增。从2008年的15件到2013年的201件,知识产权案件数量变化的背后是对知识产权保护的司法需求。
面对技术型企业普遍对自身知识产权保护“低敏感”、对侵权“弱抵抗力”的情况,苏州工业园区法院于2013年成立了纳米园知识产权保护司法服务站,成为知识产权司法保护公共平台的雏形。司法服务站采取法院派出法官驻站工作的方式运行,受到了科技型企业的广泛好评:“司法服务站给了我们更多的底气。”
但是随着园区生物医药、云计算、创意产业、生态产业等多种创新科技企业的聚集和快速发展,屈于一角的司法服务站已经无法覆盖到所有企业。于是,知识产权司法服务平台的网络平台应运而生。
“我们在走访中发现,很多科技企业因为信息缺失、措施失当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园区法院知识产权庭副庭长吴海峰说:“网络平台为这些企业提供了知识产权保护的基本信息,可以说是一部‘启蒙’教程。”网络平台汇集了知识产权司法指引、司法公开的多种资源。对于知识产权“零概念”的企业和群众,网站提供知识产权有关的产业调研报告、典型案例、法律法规及司法解释,并提供免费下载。如果需要咨询知识产权案件的信息,网络平台提供网上咨询、网上立案和查询案件进程的服务,企业和群众足不出户可以获悉案件信息。同时,网站还提供典型案例的庭审视频、庭审直播和裁判文书,通过信息化的司法公开提高知识产权司法信息的透明度和公开度。
知识产权是科技企业发展的核心生产要素,“知识产权司法保护是一面镜子,映射出司法软环境的好坏。”吴庭长说,“所以做好知识产权的审判,做好知识产权保护的延伸服务,就是提升区域知识产权软环境的最有力措施!”
为使公共平台的服务更具针对性,更符合园区特色,园区充分运用审判资源,建立了定期信息发布制度。发布《企业知识产权防案指南》,提炼总结了100个在司法实践中常见的企业知识产权法律问题,并根据法律规定予以回答阐述。发布《知识产权司法保护报告》总结近年的审判实践,为科技型、创新型企业入驻园区,全面了解园区知识产权司法保护状况,了解园区自主创新软环境提供第一手资料。发布《知识产权纠纷典型案例》,选取著作权、商标权、专利权案件,以案说法,并对案例进行了分析、点评,通过这些案例对侵权方或被侵权方起到警示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