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大院遇上房屋维护、卫生、治安等难题,如何少花钱,多办事——
有问题上“板凳会议”说去
搬了小板凳坐在大院的中间,居民有啥事,都可以拿出来说一说,街道、社区工作人员在一边听着,有问题第一时间解答。这就是里河桥2号大院每月定期召开的“板凳会议”,“会议”商讨的是大院自治管理的一些话题。
里河桥2号建造于民国初期,原为粮食仓库,因基础设施较差,曾被鉴定为危房。在改厕工程中,该处结合危旧房改造原则,实施整体改造后回迁,建成总体二层、局部三层的江南庭院式住宅,去年下半年完成交房。近日,大部分居民已完成回迁,住了45户人家。
里河桥2号是传统意义上的“老大院”,居民大多是上了年纪的老人;经过改造,它又是现代意义上的“新小区”,房屋维护、卫生、治安这些原来不曾涉及的管理问题,一个接一个地暴露出来。
因为没有物业,大量的建筑垃圾堆在大院空地上,严重影响了居民的出行; 大院的两个出入口没人值班,安全也存在问题。“这里住的都是老人,经济承受能力有限,通过大幅提高物业费的手段来满足管理需求不现实,”大院所属的长岛社区书记陈娴说,居民自治成了最合适的“出路”。
一人搬个小板凳,坐在院子里集中开会,通过这种轻松的方式,里河桥2号的居民和街道、社区工作人员一起商讨大院的管理办法。
以建筑垃圾清理问题入手,社区坚持每月召开一次这样的“板凳会议”,居民通过自荐和民主推荐,成立了由3位热心居民组成的自治小组,并将结果公示,接受监督,基本建立起大院的自治架构,打破居民“要服务但自己不肯服务”的状况。
为了保障自治小组工作的开展,根据“板凳会议”中居民的意见和建议,大家共同制定了文明大院管理公约,对大院各项公共事项决定进行制度约束,并得到了超过八成居民的签字认可。对于缺少保安的问题,在居民可承受的物业费范围内量力而行想办法,确定了由一名志愿者每晚八点半至次日六点半值夜班的制度,每户每月出八块钱的标准进行低偿补贴,基本保障了大院的夜间安全。
“现在近九成的居民都交了这笔费用。”陈娴说,下一步,他们还将借助一些社会资源的力量,丰富大院居民的精神生活,打造一个传统大院的“现代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