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虹路上有几堆枯树枝影响了小区交通。”接到群众反映后,南通崇川区虹桥街道惠畅邻里社工徐春梅马上赶到现场,拿出手机拍下照片上传到“崇川邻里管理软件”系统,很快,就有工作人员前来解决了。
“小事不出邻里,大事不出社区,打通服务居民的最后500米。”2013年,崇川区大胆试行社区管理体制改革,以社区为单位,以0.1-0.6平方公里、150户-300户的规模创新设置社区基础单元——邻里,把社区服务下沉至邻里,把干部从社区平台“赶”到居民家门口,逐步形成“邻里有形覆盖、服务有效落实”的良好局面。
最近一次调查显示,崇川区居民对社会和谐的满意度高达98.3%,成为全省乃至全国创新社会管理的新样本。
党组织的神经末梢连接到千家万户了
三间房子,一间作为会客厅,两间是小型的活动室,日前,在惠畅邻里理事会服务处,
几个老人正在活动室打乒乓球。见到记者采访,一个老人撂下球拍介绍起来,原来这个老人就是邻里支部书记孙祝英,虽然76岁了,但工作热情仍然很高,此前做过多年的社区干部,用他的话来说:“继续发挥余热,发挥党员作用,协助理事长做些群众服务工作。”
理事长杨海根恰巧不在,但是附近的居民却熟悉得很,大伙都称他为“热心老头”。2013年6月5日,杨海根全票当选为理事长,老杨当时拍着胸脯说:“大家以后有事尽管找我老杨帮忙,只要我能力范围的必定帮!”一晃半年时间,老杨这个理事长没让居民们失望,跑街走巷忙邻里纠纷的调解,挨家挨户做居民信息登记,遇到社区活动也自告奋勇的做志愿者等。
“楼下居民反映楼上空调漏水,老杨自己掏钱买水管并帮人装上。”惠畅邻里专职社工徐春梅告诉记者,老杨人很热心,但装水管这样的事情已经超出了他的范围,他只须反映这个情况做好安抚协调工作就行了,像老杨他们主要责任就是在理事处值班,接待群众咨询,协调群众工作,反映民情民意。
据介绍,崇川区共在108个社区设置邻里906个。每个邻里自己推选理事长、理事;每个邻里配一名专职社工,推行AB岗制,每半天在公共服务中心上岗,每半天到包干邻里服务;每个社区干部作为干事,负责一个邻里,符合条件的的邻里成立党支部。目前崇川区共建立690个邻里党支部,1447个服务型楼幢党小组,1644个党员中心户,形成社区党组织——邻里党支部——楼幢党小组——党员中心户”的组织架构,“党组织的神经末梢连接到千家万户了。”崇川区组织部长江建春如是表示。
小事不出邻里,大事不出社区
推行AB岗制以来,徐春梅目前每半天在公共服务中心上岗,每半天下社区邻里工作。徐春梅说,下邻里后,一般理事长、理事或者居民会向她反映些问题,比如哪个楼道灯坏了,哪边污水池外溢。
“这些小问题,都会通过手机终端反映上去,很快就会有人来解决。”徐春梅拿出手机介绍道,目前虹桥街道虹桥社区每个社工都配备了手机,里面的“崇川邻里管理软件”系统能及时将问题反映到对口部门。记者注意到,该软件包括“邻里信息”、“邻里服务”、“邻里自治”、“邻里日志”四个板块。徐春梅说,只要把发现的问题录入“邻里信息”,软件后台即刻与社区维修部门联网,他们能实时看到并组织人员进行维修。。
在慧畅邻里对面的一幢楼的楼梯口,贴着一个“邻里标识”的红色牌子,从社干、社工、理事长、理事、楼道长、党员户、民警、调解员、保洁员等人的名字和手机号码都清楚地印在上面。徐春梅说,这个红色牌子每一幢楼都有,过去群众有事都是跑社区,现在都是直接找理事长或理事,“因为理事长、理事都比较熟悉,有事会直接想到熟悉的人,邻里之间也更熟悉了。”
据了解,每个邻里也进行了划分,每个楼幢配理事(楼组长)一名,每个楼道配单元一名。崇川区通过选举产生884名个理事长,6311多名理事。通过整合共管、专业、志愿三组服务力量,组建信息、保洁、保安、调解、巡防等九类服务人员,履行好服务、信息、自治三项基本职能,逐步形成“小事不出邻里,大事不出社区”的新格局,每个邻里的事都有人管、有人做、有人问、有人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