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邻里自理 服务凝聚群众
小区居民破坏公共绿地建“小菜园”的现象不见了,公共场所卫生死角有人管了,小区居民有了自己的议事厅、活动室,业余生活更加丰富,邻里关系更加紧密了。今年以来,崇川区积极探索“邻里自理”模式,动员和组织社区居民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管理,推动基层工作由传统社会管理向现代社会治理转型,取得了明显成效。
12月30日,省市驻通媒体的记者来到城东街道南园社区19号大院,刚进社区大门,几张崭新的石凳和一块“爱心花圃”映入眼帘。
城东街道南园19号大院8号楼的楼组长缪春香介绍,由于该小区建成年代已久,老人多、困难户多,公共设施老化损坏的情况迟迟得不到改善。邻里和谐促进会和党支部成立后,支部书记、理事长明玉荣为首的党员群众,在一周自治的时间内,带领居民清理了乱种植,并发动捐款筹资,补上了230平米的绿化和花圃,并为它们取名为“爱心花圃”和“爱心绿篱”。和缪春香一样,12名平安邻里理事每天负责在小区内进行治安管理、和结对帮扶的孤寡老人谈心,为小区内需要帮助的人提供精神上和物质上的帮助。
破除社会管理难题,关键不在于“管”而在于“理”;在于变单向管理为双向互动的协同治理,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其中。崇川区委常委、组织部长江建春介绍,崇川区以社区为单位,以150-300户的规模设置邻里,划小服务单元,共在108个社区设置邻里906个,通过选举产生884个理事长,6311名理事,通过邻里评议会、邻里议事会、居民代表会开展居民自治,形成“小事不出邻里、大事不出社区”的新格局。
创建文明街坊 促进共治共管
流动摊点不见了,路边车辆乱停放的问题没有了,商户经营更加诚信,“居民商户一家亲”的和谐氛围更加浓了。在探索邻里自治的同时,崇川区以主、次干道为主,在商户、单位中组建街坊,全面开展文明街坊创建工作,目前已建成208个街坊。
30日,记者们来到文峰街道桃园路睦邻街坊实地探访。整条街上的店铺门面整洁,路边摆放着“桃园路睦邻街坊”街牌,每家商铺门口都整齐地贴着小标牌,公布街坊文明促进会成员和自律公约。
走进一家小小的咖啡店,这里是桃园路睦邻街坊的议事厅。文峰街道宣传委员宋文娟介绍,街坊向各商户发起“节约资源,分享知识”的爱心捐书活动倡议之后,得到各商户积极响应,募得一百多本书,书籍布置在议事厅内,每月议事日和活动日,街坊商户在这里读书、观影、品茶、举办青年交流沙龙。
崇川区委常委、宣传部长田桦介绍,全区208个街坊,每个街坊设立街长1名、议事若干名、秘书长1名,另外还有专业服务队、志愿服务队和综合执法队。街坊以自律公约、签订承诺书等形式开展公约式自治。街长、议事、商户共同参与流动摊贩专项整治,大力宣传整治行动,主动维护市容市貌。各街坊成立志愿服务队,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积极开展各类互惠活动,让邻里居民享受实惠,打造街坊文化,丰富邻里生活。不少街坊商户形象地表述他们自己理解的街坊创建目标——“整整齐齐、干干净净、开开心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