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官司难,打赢后执行更难。这是很多打过官司老百姓的心声,而在如东,这一局面得到了极大改观。2013年,如东法院汲取“枫桥经验”,急群众之所急,革新执行机制,开展集中执行常态化工作,当年当事人向上级法院及政府部门信访投诉量降到了个位数,同比下降了38%,变化喜人。
编织一张“扫地穷” ——联动协作促执行
今年8月14日清晨,如东县掘港镇肖桥村的村民们惊讶地发现村民朱某家院子里站满了人,有法官、民警、村干部还有镇上政法委员袁新兰和村里德高望重的王老汉。
原来朱某伪造授权委托书,私自领取了另一同胞兄弟朱某某的工亡补助金并占为己有。判决生效后进入执行程序两个月了,朱某变卖了家中家具和电器,转移了现金,拒不执行。
王老汉开口劝说:“树活一张皮,人活一张脸,你还是把钱分了吧,不然乡亲们该怎么看你?”“法律可不是儿戏,你继续这样对抗下去,可是要吃大苦头的。”袁新兰严肃地说。朱某耷拉着头一句话不说。带队执行的法院副院长江旭喝问道:“你别以为这样,就可以不还钱了,依据法律法院可以判你刑的!”低头思索了半天,朱某磨磨叽叽挤出一句话:“这个案子你们的阵势太大了,那些钱我愿意拿出来均分。”
案件圆满地执结了,其实袁新兰不仅是镇政法委员,也是法院的特约执行联络员,而王老汉则是法院聘请的协助执行员。如东法院辖区内的14个镇每一个镇都由政法委员兼职执行联络员,47个居民委员会、214个村民委员会都聘请了1至2位协助执行员,形成了以乡镇为中心、以村居为节点的网格式联动执行体系。
“学习‘枫桥经验’,关键就是放手发动群众。现在渔民打渔已经不用俗称‘扫地穷’的绝户网,但我们法院执行不能怕麻烦,怕得罪人,要穿针引线,将群众、村镇干部和执行法官连接起来,打造一张网孔细小、密不透风的执行网络。”如东法院院长娄宏春如此介绍这一机制。
开设一条“双车道” ——革新机制赢好评
家住如东马塘镇的徐老汉今年80多了,由于六个子女拒不支付赡养费,今年9月6日,老人无奈下前往执行局申请执行。
当天执行局综合组的书记员耐心地接待了老人,协助他办好了手续。快速执行组迅速行动起来,通过上门释法、逐一谈话以及村干部参与劝说,短短三日后不仅顺利执结此案,还化解了老人和子女间的心结,激动不已的老人拉住执行干警的手一连说了三声谢谢。
意在整合人员、畅通流程的“集约执行”新机制就是这样给不少当事人带来了惊喜。如东法院执行局局长曹鋆道出了改革的来由:“通过对历年涉诉信访情况的梳理,我们发现超过半数的信访当事人是对执行的速度和透明度不满。于是我们借鉴企业现代化生产管理模式,将执行工作细化分权,实行集约化执行,透明化查询,有效提升了执行质效。”
今年初法院对执行案件及事项办理流程进行了细化规定,将全局人员配备成综合组、快速执行组、普通执行案件组三个组,通过执行案件信息查询系统,公开每起执行案件执行详细情况。综合组负责执行启动,统一查控、异议审查、结案审查、来访接待等综合事宜。普通执行组负责标的额5万元以上案件。快速执行组负责速执案件,主要为标的较小、要求执行周期较短的涉民生类案件,包括:劳动争议纠纷案件、追索赡养、抚养、抚育费等案件。据了解,目前速执组结案率可达92%,案件平均执行周期为12天,执行改革成效显著。
打造一支“特战队” ——集中执行树公信
为尽快实现胜诉当事人的合法权益,真正体现“便民、利民、护民”的为民宗旨,从3月份起,如东法院执行局加大执行力度,整合力量重拳出击,每周开展一次小规模集中执行,每月协助基层法庭开展一次较大规模集中执行活动。
“集团军”作战。法院集结全体执行力量,对多次上门执行拒不履行案件,逐一登记,按地区分类汇总建立台账,按照镇村逐一推进,形成浩大声势。
闪电战突袭。法院集中执行活动,抓住凌晨五六点、晚上八九点和节假日三个时间节点,有针对性地突然袭击,收到显著实效。
立体化舆论攻势。法院张贴执行公告、在当地电视台开设“执行曝光台”栏目、在互联网建立执行诚信栏,定期曝光被执行人信息,以舆论压力敦促被执行人及时履行法律义务。
据统计,集中执行会战期间该院出动执行干警1200多人次,行程120000余公里,曝光“老赖”250人,发布高消费限制和出境限制180人,共依法采取拘留措施172人次,全部结案370件,执行到位标的1300余万元。
如东县县委书记詹立风充分肯定这一做法:法院加大案件执行力度,成效显著,以实际行动体现了服务经济、服务百姓、服务基层的宗旨意识,希望法院同志们再接再厉,更好地围绕中心,服务大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