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江海平原,有这样一抹红色,它出现在乡村、企业、学校、社区……这飞扬的红色旗帜,正是海门法院青年法官志愿者服务队的队旗。
自2012年6月海门法院成立“青年法官志愿者服务队”以来,该院35周岁以下干警积极投入“送法下乡、服务群众、关爱儿童”司法为民事业,主动搭建法官和群众之间的“连心桥”。
自此,这面红色的队旗就开始迎风飘扬,在每个需要它的地方,都有一张张年轻的笑脸。他们从审判席上走下,以饱满的热情投身群众中去,做善事、行公益、送温暖,用实际行动充分诠释了职业操守和大爱无言的真谛。去年,该院的青年法官群众工作经验被最高院刊发推介全国法院。
知心阿姨,给清贫少年带去笑颜
看着跑来的少年,站在某初中大门口的吴晓华笑了,她和身旁的姚丹一同向他招手。这名少年叫小海(化名),今年13岁,体育课刚下课的他得到通知便满脸是汗的赶来,因为他知道,“知心阿姨”正在等着他。
2013年初,海门法院民一庭法官吴晓华审理了一起申请宣告公民失踪的案件,在送达的过程中,这个家徒四壁的家庭给吴晓华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小海4岁时父亲离家出走,9岁时母亲病故,他只能跟随年迈的外公外婆生活。虽然生活清贫,但是小海学习非常努力,成绩在全校始终名列前茅。
为了能得到民政补贴,小海需要到法院申请宣告父亲失踪。在此案的审理过程中,小海的乖巧和不幸让吴晓华和书记员姚丹牵挂不已。身为青年法官志愿者,又都是年轻的母亲,两人总思量着要为小海做些什么。考虑到小海的自尊心,她们身着便装,以“阿姨”的身份多次前往小海家进行探望,帮着做家务,和小海聊聊天。开始小海还有些抗拒,不怎么爱说话。次数多了,小海脸上的笑容也逐渐变多了。
开学了,吴晓华和姚丹想给小海一个“惊喜”。她们再次自掏腰包,买了一整套精装的国外名著,连同生活费一起送到了小海的学校。身着便装的她们让门卫通知小海,他的“阿姨”来了。拿出面纸帮小海擦掉脸上的汗水,三个人都笑了。
扶贫帮困是海门法院青年法官志愿者们不约而同的“约定”,每人都有自己扶贫帮困对象,除了经济资助,他们还采取技术援助、心理辅导、法律咨询等多种方式,一年多来共帮扶了近百人。
法官老师,为梦想插上爱的翅膀
“法官老师们又来啦!”8月中旬的一天,海门市悦来镇云彩村村部里传来阵阵笑声,青年法官志愿者们再次来到这里,和村里的孩子们一同开展“说出心里话,写出微心愿”的暑期活动。
有趣的法制小故事、有好多小奖品的安全知识抢答比赛……志愿者们特意安排的节目让孩子们笑声连连。坐在窗口的小霞、小伟姐弟俩更是开心不已。小霞、小伟姐弟俩由于家境贫寒,于2012年就成为了海门法院青年法官志愿者队伍的帮扶对象。一年多接触下来,对于他们来说,这帮年轻的法官们就同自家的哥哥姐姐一样。
在“写出微心愿”环节,孩子们兴奋地谈论着自己的心愿。“我想成为一名志愿者。”小霞的心愿让人动容,她在心愿征集卡上,一笔一划地写着“我想社会献上小小的力量,因为社会也帮助了我很多!我感觉帮助别人能够净化自己的灵魂,提升自我。”
今年五四青年节后,志愿者们开展了“爱的翅膀”——维护青少年合法权益系列公益活动。云彩村是志愿者们固定帮扶村部之一,由于村里的许多家长在外打工,孩子们都是留守在家,仅由老人照顾,志愿者们多次来到村里,给孩子们上法制课,普及安全和法律知识。每当走进村部,看到一张张期盼的小脸,志愿者们总感觉充满了无尽的动力。
法律卫士,为弱势群体保驾护航
“黄法官,我能拿回这笔工资,真是多亏你了!”手上拿着一个信封,正憨厚笑着的汉子叫老郑,今年3月,海门法院青年法官志愿者服务队在市区开展法律咨询的时候,他的情绪和现在截然不同。院团总支书记黄燕现在还记得,当时一脸焦灼的老郑坐到咨询台前的样子。
今年五十出头的老郑在一家建筑安装公司工作了十几年,由于一些纷争离开了公司。他分属项目的工头以各种理由为托辞,始终没有将工资发放给老郑。孩子正在读大学,妻子患病不能工作,家中正是用钱的时候,这件事让老郑愁苦不已。
得知老郑的遭遇,黄燕拿出劳动法知识宣传册,给他详细讲解了相关法律知识以及该如何维权,并且留下了青年法官志愿者热线电话,如果有问题,他可以随时进行相关法律咨询。
7月,黄燕接到老郑的电话,他十分为难地告诉黄燕,还是无法将钱拿回来,他已经向法院起诉,要求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在案件的审理过程中,黄燕冒着夏日高温,陪着该案承办法官和老郑前往公司进行调解,经过耐心细致的工作之后,此案终于调解结案。为了更好地保障老郑的利益,黄燕还全程关注了钱款的履行,并再次陪同老郑一起前往该公司,帮助老郑顺利拿到了原本属于他的工资。
为了更好地开展志愿服务,黄燕经常不能陪伴自己的小女儿,对此,她这样说:“也许你只是伸出手扶一把,别人得到的可能是改变命运的机会,何乐而不为呢,我要继续把爱传递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