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江苏长安网 > 各地动态
如东扶助基地让特殊人群感受阳光
2013-09-30 13:19:00  来源:江苏长安网

  “我现在不再迷惘了,我有了工作,能挣钱了!”“我有了女朋友,不久以后就会有个家!”“我在这里工作,爸妈不再担心我在外面闯祸了!”……

  日前,在如东县丰利镇的阳光就业扶助基地,记者见到这样一群人。他们都曾因犯下各种罪错而入狱,当他们自以为接受完惩罚回归社会时,却发现回归之路并不顺利——因为他们犯过罪错,即便有特殊的技能,也不能让一些人摘去看他们时的“有色眼镜”。可在如东县阳光就业扶助基地,他们找到了自己的春天。那天,他们七嘴八舌地对记者说:他们要感谢一个人,那就是郭伟华(化名)。

  郭伟华,1980年出生于如东县洋口镇,原本有着一份优越的工作和丰厚的薪水。然而在2009年,他却因盗窃罪被法院判处有期徒刑4年。

  在通州监狱服刑期间,郭伟华认识到自己的罪错,严格遵守监规,认真接受教育改造,在每个改造岗位都得到监狱民警的肯定。在担任监狱生产调度的一年半时间里,他总结了许多管理经验,也为日后回归社会自主创业打下了坚实基础。在服刑期间,郭伟华在监狱民警的教导和自己的努力下,先后获得行政奖励一次、监狱表扬一次,并于2011年5月,因表现良好获得假释一年八个月。

  回归社会后,郭伟华想干一番事业,可是没有资金,加上对社会的陌生,这都让他感到困惑。得知他的情况后,如东县司法局主动帮他到人社、银行等单位协调贷款,并为他提供12万元借贷担保。洋口、丰利两镇司法所积极合作,帮他协调附近闲置的村部作为厂房。2012年初,恒旭家纺厂顺利诞生了。

  在洋口镇司法所,郭伟华遇到了他的中学老师、现在的司法所社工缪祖山。看到昔日的学生成为社区矫正对象,缪老师十分痛心,也对他格外关心。恒旭家纺厂建成后,缪老师向郭伟华建议:“为什么不吸纳一些刑释解教人员加入进来,既壮大自己的员工队伍,也为他们提供一个就业机会呢?”缪老师的建议给了郭伟华很大的启发,因为同样的经历,让他知道了刑释解教人员就业的艰辛。同时他也知道,在监狱的特殊环境下,刑释人员的劳动效率比社会上的人普遍都要高,他相信这些人的劳动技能。

  对郭伟华的这一想法,如东县司法局及通州监狱给予大力支持。去年5月,恒旭家纺厂又多了一块牌子——阳光就业扶助基地。对每个有意向到基地就业的刑释解教人员,郭伟华坚持亲自开车去接,为他们换上新衣服、理个新发型,让他们在这儿有一个新的开始。

  “这帮人聚集到一起,估计又不会干什么好事。”当配套设备基本配齐、工人陆续进厂后,郭伟华却听到了这样的议论。其实这早已是他预料到的,但真正传到他的耳朵时,他的心仍有一丝颤动。他没有做过多的辩解,他知道自己只有通过行动,才会让那些人相信他们走的是正道。

  为了打消周边群众及客户的疑虑,如东县司法局和洋口镇司法所帮助郭伟华制定一套严格的管理制度,组织律师、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走进基地,对这里的刑释解教人员开展法律法规培训,强化遵纪守法意识。平时,郭伟华不允许刑释解教人员私自出门,一切活动必须向他报告,其父母或配偶的号码也需在厂里登记,以便在发生什么事情时,能够及时告知他们。在从严管理的同时,郭伟华在生活上对他们十分关心,为他们提供食宿,提供回家路费,还经常与他们聊天,关注他们的思想、家庭、生活变化。发现问题,及时与他们沟通,想办法帮他们解决。

  对于刑释解教人员,基地的大门一直敞开着。郭伟华说:“只要愿意到企业来的人我都欢迎!十天也好,一个月也罢。干一些日子想回去的,我把钱结算给他们。愿意留下的,我绝不会赶他们走。”据统计,仅一年多时间,先后有40多位刑释解教人员在阳光就业扶助基地有过安身之处。

江苏长安网 © 2012 版权所有

中共江苏省委政法委员会 主办 苏ICP备13051230号

Copyright 2012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