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一千万次点击背后,是90000多项创意的汇集,1300多个“金点子”先后涌现,400多警务创意进入不同层面实现成果转化,25项创意成果获得国家专利。
这些数字,彰显着苏州“创意警务”的蓬勃发展。
“头脑风暴”源自“形势所迫”
“创意警务是创意和警务的集合,是个体创意到群体创意的过程,是警务质态的程度化体现,展现了警务前进的方向。”苏州市副市长、市公安局长张跃进作为“创意警务”理念的创立者和带头人,回想“创意警务”的五年发展,感慨万分:“其实推出‘创意警务’,就是要在质态提升上最大限度挖掘出警力潜能,使同样的警力产生不一样的效能。”
突破从一项考核办法开始。同一年,苏州公安推出包括“人民满意度、治安掌控度、警营和谐度、资源整合和能力提升度、上级公安认可度”在内的“五度”考核体系,其中“人民满意度”占比达40%,释放出“公安工作好不好,群众说了算”的风向标。
对应“五度”,苏州公安创意提出“做优机关、做强专业队、做实派出所、做精社区警务”的“四做”警务策略,使警务运行的体制机制朝着更加有利于公安社会管理创新的需求上调整,实现警务运行和考评运用良性互动。
当省、市开启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新征程时,苏州公安又在全国公安系统首创《警务现代化指标体系》,建立六大类23大项50小项的具体指标,勾勒出警务现代化的现实模样。今年8月,该项目被公安部列为重点课题,专门立项研究。
“创意警务”的指引,让苏州公安准确抓住一次次发展机遇,科学部署一项项发展决策,推动警务工作不断取得新的成绩。
五年来,苏州公安已实现全市违法犯罪警情“五连降”,打处效能“五连升”,“八类案件”侦破率达85%,全省公安机关群众工作创新工程综合考评位列第一。
“无增长改善”倍增战斗力
2012年5月以来,苏州公安已成功摧毁境外诈骗犯罪窝点64个,抓获犯罪嫌疑人798名。打击电信诈骗,这一国内警界公认的难题在苏州得到破解。
6月25日,“公安部打击电信诈骗犯罪实战培训基地”在苏州挂牌成立,全国地级市以上公安机关主管和负责打击电信诈骗犯罪的负责人以及相关侦查人员将来这里轮训。
“这些成绩的取得,并非我们的装备比别人好,警力比别人足,经费比别人多,而在于我们良性运行的工作机制。”市公安局刑警支队支队长段晴毅介绍。
每天清晨,由指挥中心牵头,主侦配侦部门、治安行政管理部门以及督察等多个部门的分管领导和联络员均要开展“每日情报信息集中研判会”,对每日警情、苗头和突出警情及各部门上报的情报线索进行有效整合,并根据研判内容发布研判查证指令。
由刑侦部门牵头建立合成侦查机制,整合刑侦、特警等力量,成立合成侦查队,对接情报信息部门,将每天产生的查证线索转化应用,重点对侵财型犯罪和系列性、跨区域等团伙犯罪实施精确打击。
针对重大突发案事件、重大险情,苏州市公安局今年5月又建立由指挥中心牵头,特警、交巡警、网警、消防等部门负责人参与,24小时值守的“联合指挥”机制,解决以往各部门应急处突时各自为战、配合不通畅等问题。
6月11日,虎丘区发生燃气爆炸事故,接到报警后仅数分钟,第一支公安救援力量便已开拔,随后交巡警负责道路疏通,刑侦部门进行现场取证……公安各部门按照分工,有条不紊地开展救援,最终成功救援9名被埋群众。苏州的警务机制,又一次经受了实战的有力检验。
从“问题意识”到“问题解决”
宋强是工业园区公安分局湖东派出所的社区民警,在社区走访巡查时,他不时地从衬衫口袋拿出一本笔记本进行记录。
“这种笔记本,我们派出所民警人手一本,可以及时记录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以及随时迸发的奇思妙想。”宋强介绍。
在苏州市公安机关,“问题意识”得到了越来越多层面的认同,“创意思维”不断激发。为维护好这份创意热情,苏州市公安局不断完善“创意警务”的推进体系。
通过优化引导评估、试点优化、推广应用、跟踪问效工作链,让民警的思维火花及时转化为实战成果;并通过定期表彰、动态奖励和叠加激励的综合考评机制,让主动参与“创意警务”成为了民警的工作习惯。
从理念到实践,从无形到有形。“创意警务”已成为苏州公安各部门单位提高工作质效、解决实际问题的“强劲引擎”。
昆山市公安局将“创意警务”对接警务现代化,围绕指标体系,推出“摄录一体机”、“全警通”智能检索平台、“警务工作物联网应用”等一批符合现代化要求的实用创意,有力保障警务现代化的建设进程。
交巡警支队将“创意警务”与群众反映、工作重点、作风效能紧密关联,大大增强了“创意警务”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仅“机动车预录入系统暨临牌发放系统”便将窗口环节的工作时间从300秒缩短到3秒。
在苏州,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金点子”,让城市生活发生了显著变化。一招“统一居住证样式”的民警创意,不仅方便了新市民,更为政府一年节省费用1500余万元。
苏州市公安局还主动牵头建立由公安、工商、农委、卫生等11家单位组成的行政执法协作网络,创新建立“打四黑除四害”网络平台,全方位维护市民的身心健康,解决社会管理难题。
从普通民警到“创意明星”
问起警营里的“郭大师”,苏州警队和昆山正仪镇的百姓无人不知、家喻户晓。
“郭大师”是昆山市公安局正仪派出所民警郭喜明。为压降辖区盗窃警情,他研发出多项防盗装置,其中三项发明获得国家专利,他本人也先后获得“全国公安机关爱民模范”、“全国优秀人民警察”等荣誉,被同事和群众尊称为“聪明能干郭大师、爱岗敬业老黄牛”。
而在2004年,郭喜明从部队正营职干部转业到正仪派出所,当一名普通的社区民警时,他也曾一度为职务落差、提拔无望感到烦恼和迷茫。
“是‘创意警务’为我这个年纪不小的军转干民警创造了实现人生价值的舞台。”郭喜明说。
在苏州警队,转变的又何止郭喜明一人。
今年已50岁的姑苏公安分局观前派出所老民警秦健为方便游客在旅馆住宿时进行实名登记,主动钻研起电脑,提出用网络将旅客资料传输到派出所,由民警远程核对的创意。在治安部门的推广下,被全市200多个派出所推广。经实践证明,此举能使全市节约数百名警力。
据去年底中国人民公安大学的一项问卷调查显示,苏州基层民警的幸福感和满意度明显高于被调查的其他地区,警营和谐度达90%以上;民警对市公安局党委决策的认可度达97%。
2011年6月,全国公安厅局长座谈会的全体代表来苏州专门考察“创意警务”工作。孟建柱同志给予了高度的批示肯定:苏州市公安局以开展创意警务活动为抓手,积极破解改革、发展中遇到的各种新的问题,这种勇于探索的精神十分宝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