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次成为全国公安厅局长座谈会的参观点,中央政治局委员、政法委书记孟建柱两次前来调研;2013年6月,又作为全国公安系统的唯一基层派出所代表,在“深化平安中国建设工作会议”上介绍外来人口管理工作经验。
苏州虎丘公安分局枫桥派出所为何能够吸引如此高密度、高层次的关注?在群众工作中,又有哪些独到过人之处?近日,记者走进该所,近距离感受这里的特别之处,探寻新时期“枫桥经验”的苏州样本。
从“打工第一课”到“出租屋超市”
李强刚满19岁,高中毕业后从甘肃来苏州打工,因为人地生疏,缺乏社会经验,工作生活经常碰壁。不久前,一部《打工第一课》宣教片,让他的困扰迎刃而解。
宣教片创作者就是枫桥派出所,通过“案件现场再现”,详细介绍了流动人口来苏打工需要注意的“防盗、防抢、防骗、防火、防煤气中毒”等内容,并在社区广场、职业中介机构、厂企培训班、社区大厅电子屏、警民警企恳谈会等平台公开播放,同时制作成光盘,定期向流动人口免费赠阅,被广大流动人口称为“安全宝典”。
“枫桥派出所辖区面积34平方公里,有企业3800余家,流动人口超过16万,相当于本地户籍人口的3倍。”虎丘公安分局副局长兼枫桥派出所所长宋福生说,“流动人口成为枫桥经济发展主力军的同时,也给社会管理和平安建设带来新问题,服务管理好流动人口是枫桥公安工作的主要内容。”
如何做好这项工作,让“新枫桥人”扎根下来,乐居在此?今年6月在苏州召开的深化平安中国建设工作会议上,宋福生向与会代表介绍了他们的经验:“我们坚持群众走访,将‘面对面’走访与‘键对键’交流结合起来,一方面坚持入户走访等传统渠道,掌握现实动态,收集民意,改进工作;另一方面,依托‘网上公安’、微博、QQ群、警企通四个虚拟载体平台,加强网上沟通、推动网上办事,不断改善、提升新时期、新形势下的警民、警企关系。”
对社情民意的全方位收集,让这里的公安工作更有针对性。根据流动人口急需了解融入当地的需求,枫桥派出所探索建立起一套服务管理标准流程。按流程规定:每一个流动人口到达枫桥,都会获得“四个一”的帮扶,即采集一套基础信息、赠送一本《苏州市新市民手册》、播放《打工第一课》、制作发放一张居住证。
李玉伟是枫桥派出所的一名社区民警,还是“出租屋超市”的负责人。什么是“出租屋超市”呢?李玉伟说,即房东有房出租,警务室负责信息录入,民警陪同看房,一直到签合同,民警全程监督,还不向双方收取中介费。
截至目前,“出租屋超市”已为枫桥流动人口签订租房合同184份,枫桥派出所涉及群租的纠纷类警情同比下降21%,涉及流动人口的治安案件同比下降了30%。
从“六联工作法”到“企业警务室”
“警官,我们小区有人私改房型,准备出租;他们都不肯整改。”不久前,辖区某小区保安队长甘河林发现该小区内有房东在装修时,将一套中等居室改建成拥有近十间小房间的群租房。
社区民警郝云清了解情况后,立即来到现场,一边向房东宣传群租房在消防、治安等方面的隐患,一边就违规搭建情况向辖区城管中队通报,最终在城管、公安、物业以及房东的见证下,住房被恢复到原来面目。
郝云清告诉甘河林:“以后不管发生什么问题,都可以直接联系警务室,我们会立即向相关职能部门通报,及时让职能部门前来处理。”郝云清的话并非诳语,他如此笃定的底气在于枫桥派出所两年前探索实践的“六联工作法”。
2011年,苏州公安不断加强社会管理创新,做精社区警务,让全市所有社区民警有了新身份,成为所在村委会或社区居委会的“班子”成员。
针对进班子后“干什么、怎么干”的问题,全市公安机关均在寻求突破。枫桥派出所首创“六联工作法”,就是融合综治、信访、工商、城管、劳动等部门,通过情报信息“联析”,矛盾纠纷“联调”,实有人口“联管”,突出问题“联治”,小区平安“联建”,社会治安“联防”,加强公安机关与其他政府部门的工作联系,共同解决问题。
2013年,结合辖区企业众多的特点,枫桥派出所又进一步深化“六联工作法”,建立企业警务室,堪称“生产线旁的派出所”。
7月,辖区某精密机械企业发生事故,工人温某被飞转的齿轮击中,后经抢救无效死亡。事发后,企业警务室民警卢荣明立即会同安监、街道等部门开展先期处置工作,调查事故原因,安抚温某家属,最终帮助该企业和温某家属成功达成工伤赔偿协议。
企业警务室成立后,枫桥派出所不仅在第一时间帮助企业解决难题,还能及时发现企业存在的安全隐患。近日,根据企业反馈的信息,枫桥派出所联合相关部门对盘踞在企业周围的“黑车”“黑中介”“无证摊贩”等违法违规现象依法进行整治。
从“网格化管理”到“立体化防控”
在整个枫桥辖区,通过整合社会监控,密布防范“天眼”;在不具备安装监控设施的老居民区,推广摄录一体机、防盗小弹簧等技防小产品,填补“防范盲区”;通过网络连接,全所7个警务室与派出所勤务指挥室连成一体,无论是“空中巡逻”,还是路面警力、志愿者的联勤联动,均能做到“一声指令、整体部署”,全所治安保持平稳可控。
唐涛是枫桥派出所马浜社区民警,他管辖的马浜花园是一个拥有3万多人的动迁小区,大多数居民为租户,曾经以治安乱、环境差在苏州“小有名气”。
如何才能让这里旧貌换新颜呢?2007年,唐涛创新推广“网格化”管理模式,组织人员以2人一组,将马浜花园270幢居民楼分片包干摸底,房屋被分为自住、整租、合租、散租四个等级,并立项编号,采取不同管理方式,形成了“四等五级”出租户管理模式,实现“以房管人、按室定人、人室关联”。
目前,马浜社区的入室盗窃、盗窃电动车等民生案件逐年下降;今年以来,均同比下降25%。唐涛的工作方法也得到了上级认可,在全市公安机关推广;他的警务室被命名为“唐涛工作室”,成为全市社区民警的随岗培训基地。
小区华丽转身,平安触手可及。为了让平安更加稳固,更加长远,枫桥不断进行机制创新,串联起人脑与电脑,构建出立体化防控体系。
每天早晨,一支由2名民警、5名警辅组成的信息研判队伍,对每日警情、视频资料,开展基础研判,并对近期高发的案件进行专门研判,准确指导路面及社区警力开展巡逻防控和防范宣传。全所的勤务指挥、案件侦查、视频监控、路面巡防、社区警务实现了有效对接。
如此立体式的协同作战模式,让警务工作效能倍增。一组数据足以证明:2012年,枫桥派出所实现“两抢”案件同比下降20%,群众安全感和满意度保持在九成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