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江苏长安网 > 社会治理
“30分钟到场”已成为他们“招牌”……
2020-06-17 09:11:00  来源:江苏司法行政在线
    巧劝导 解开手足之间的心结
 

  “来来来,您请坐,别着急喝点水。” 

  “您的心情我理解,您听听我的分析对不对……” 

  去年年底,五位年逾七旬的老人走进太仓市城厢镇司法所,想让人民调解员评评理。 

  原来,五位老人因为母亲一套遗产房关系陷入冰点。老人母亲晚年一直与四儿子同住,且四儿子经济状况不如其他子女,便在世时立书面遗嘱,让名下一套房产交由四儿子继承,并进行了公证。 

  母亲过世后,二儿子和三女儿对遗产安排不满,便有了开头走进司法所寻求调解的一幕。 

  司法所资深人民调解员张立新和郝丽娟在全面了解五位老人想法后,立即对遗嘱公证书进行了核实,确定正式有效后,先从亲情角度安抚情绪,肯定五位老人在母亲病重时轮流照料尽孝,相互之间体现手足之情,为一点小事伤了70年亲情不值。 

  随后便释法说理,从《婚姻法》和《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的方面解释遗嘱归属问题。经过一下午的耐心劝导,老人们解开心结,一致表示尊重母亲遗愿,共同协作办理遗产过户手续,一家人重归和睦。 

   这就是被称为“东方经验”的人民调解,它是诉讼程序之外化解矛盾、消除纷争的有效手段;是提高公民法治观念和道德水平、推进基层民主法治建设的有效途径;是新时期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第一道防线”。 

  他们无处不在,为百姓分忧,为万家幸福出力。在疫情防控期间,各小区封闭管理。城厢镇一小区业主张先生返回时发现忘记带通行证,通过门岗时认为工作人员态度不好不愿登记,双方发生争执。 

  城厢镇的人民调解员了解情况立刻出动,通过“隔离式”调解法,一个小小矛盾很快化解,在特殊时期防止矛盾进一步升级。 

 

  在基层,这样的矛盾化解案例每天发生,在生活中很多事情,难以给出法律的标准答案,但因为调解员的努力,百炼钢化绕指柔,问题解决、百姓信服,矛盾不上交,减少占用公共资源,提高社会正常运转的效率。

 
   凭热情 化解千家大小事
 

  大年夜,万丰村一户普通家庭,老母亲情绪激动意欲轻生。接到电话的城厢镇“老娘舅”志愿团队的老方立刻联系一位队友,两人骑着电动车边赶往当事家庭边商量好调节对策。 

  30分钟不到他们就赶到了现场,1个小时便解决了问题。这是活跃在新毛片区一支“老娘舅”队伍的行动力。“30分钟到场”已经成为他们“招牌”,本地发生的各种矛盾基本都可以就地化解。而在这些成绩的背后,是“老娘舅”们不分日夜、没有节日的奔走。 

  对于“老娘舅”们来说,对“5+2”、“白加黑”式的工作法早已习惯。“矛盾发生可不会挑上班时间。”娄东街道司法所的专职调解员赵红鸣笑着说,特别是一些家庭矛盾,当事人可能会指定在工作时间以外调解。 

  令她记忆深刻的是一次员工意外死亡的纠纷调解,从下午1点到达现场到调解完成用了9个多小时,完成相关程序已是深夜,连吃饭都忘了。 

  “在调解过程中人一直处于紧张而兴奋的状态,所以也没觉得饿,那次纠纷能一次完成调解成就感也是满满的。”赵红鸣说,她是退休后开始从事调解工作,此前在企业从事完全不同的领域,做调解员完全是出于兴趣和热情,对于工作的辛苦并没有太多怨言。 

  像赵红鸣一样的基层调解员正越来越多,他们大多年过半百,土生土长,受乡亲尊敬,带着对家乡的热爱,对邻里的热心,不计较个人得失,充当着基层一线的“稳定器”。但伴随着这支队伍在社会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依靠个人的奉献和热情是不够的,他们需要更多社会的关注和资源的支撑。 

   
   

   说心声 专业化短缺制约功能发挥

 

  在城市多元发展的今天,基层人民调解已经成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抓手。在社会不断进步过程中,民间纠纷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大量涌现出的新型的矛盾纠纷,以及一些专业性行业性的纠纷也给人民调解带来了新的课题。 

  传统人民调解队伍老龄化突出、专业化短缺也将制约调解功能的最佳发挥。一些行业性专业性的纠纷不能再依靠“婆婆嘴妈妈心”,人民调解的专业化道路必然需要更多专业人才填补。 

  “像我们这种‘半路出家’的,的确需要专业的法律知识和相关行业知识的培训。”赵红鸣表示,遇到一些行业纠纷,他们就请教相关管理部门,这个过程比较耗时,影响调解效率。 

  除了专业知识的短板,村社区一级的调解力量也非常薄弱。城厢镇司法所所长仇鹏介绍,目前镇一级拥有专职调解员,但在村社区一级则都为兼职调解员或是志愿者。这支在基层发挥重要作用的队伍,亟待培训更新、人才补充和物质保障。 

  针对这些问题,基层人民调解工作也在不断寻求创新与突破。仇鹏介绍,城厢镇已经培育出多个基层调解工作室、志愿者队,并在老带新中不断优化队伍结构,输入新鲜血液。 

  在日常工作中,每月开展培训,并形成跟班、交流制度,团队还编排各种宣传交流刊物,让专业化的调解技能不断深入业务一线,提高每一位调解人员的专业素质。 

  同时,动员各个调解队伍参与到全市公益创投项目中,以项目来推动队伍运作,促进队伍发展,逐渐形成良性循环。 

 

 

    盼支持 让“老娘舅”队伍与时俱进
  

  人民调解员队伍建设正日益被重视。4月以来,由太仓市人民法院、市司法局组成的调研小组在娄东街道、沙溪、浮桥等开展实地调研,重点围绕村(社区)专职人民调解员队伍的组织建设、业务开展情况、人民调解员待遇、存在的问题等方面展开,就调研情况进行总结,争取上级对人民调解工作的更大重视和支持。 

  太仓市司法局工作人员表示,接下来对于人民调解工作要进一步探索组织保障机制,推动社会组织参与人民调解,创新人民调解方法,鼓励、支持社会组织常态化地参与人民调解。 

  要进一步探索制度保障机制,健全完善案件受理、移交等机制,引导更多适合调解的案件交由专职人民调解员受理。 

  在探索创新的同时,还要切实提高人民调解员的待遇,增强人民调解员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人民调解队伍的稳定和输入。

  与此同步,相关政策正在陆续出台。近日印发的《太仓市人民调解员孵化基地建设实施方案》进一步加强镇村两级人民调解工作室实体化、实战化建设。邀请专业人士为人民调解员提供系统培训,提高调解技巧、文书写作、案卷装订等能力,提升人民调解员整体水平。 

  建立入壳孵化模式,提供硬件设施和软件服务,提升矛盾纠纷调解质效,推动金牌调解工作室在太仓发展,努力实现镇、村两级矛盾不出镇、不出村。 

  以人民调解员孵化基地为中心,培育、支持和引导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矛盾调解,动员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服务。 

  未来,人民调解不仅仅是提供矛盾纠纷解决的渠道方案,将大量的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人民调解也兼济关系修复和民众心理支持的功能。 

  随着社会发展,人口流动频繁,社会碎片化较明显,如果调解更普遍地在民间存在,也可以推动基层社会长期的和谐稳定。 

  不断优化基层调解队伍结构、提升调解能力专业华、提高基层调解物质保障,为基层人民调解创造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人民调解还有更多可为。 

 

 

江苏长安网 © 2012 版权所有

中共江苏省委政法委员会 主办 苏ICP备13051230号

Copyright 2012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