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江苏长安网 > 一线人物
韩杰:让老刑侦佩服的“数据达人”
2023-07-05 22:05:00  来源:江苏法治报

  生于1993年的徐州市公安局铜山分局刑警大队民警韩杰,最喜爱“宅”在电脑前面,可与很多同龄人“打怪上分”不同,他打的“怪”是被公安机关称之为“在逃人员”。从2018年第一次接触在逃人员库至今,韩杰找到的在逃人员超过500人,许多老刑警说这个每天坐在电脑前的小伙子是“刑警背后的刑警”。

知责于心,年轻刑警堪担重任

  公安追逃工作最大的难点就是时间的不断推移造成的信息的流失、变更,新老信息碰撞不上。这个问题许多老刑警都受其困扰,但随着公安信息“智联”的不断发展,和韩杰这样的“把脉人”在背后不断学习、做了大量工作,这些问题日益得到解决。当了18年刑警的铜山公安分局刑警大队长马磊说:“我们这些老刑侦都觉得他有时候‘神了’!”

  面对大量软件、海量数据,韩杰使出绣花功夫,用一年时间自创“三盯三看”技战法:盯衣食住行看数据关联、盯人员关系看社会联系、盯人员特征看不变细节。

  2月初,韩杰在日常网上“巡逻”过程中,突然发现了潜逃19年命案逃犯陈某某在徐州活动的蛛丝马迹,经过200余条数据比对,他最终找到陈某某的3条相互呼应的关键线索,循迹锁定其生活规律和逻辑关系,并最终通过轮胎上的黑煤印记,确定陈某某每天必经之路,随后一举将其抓获。

  “韩杰,请坐!”在铜山公安,许多办案人员都爱在案件理不清头绪时说这么一句,因为韩杰在电脑前“坐”定了,许多关键信息也就理出来了。韩杰开展“数智”追逃工作以来,铜山警方通过他的关键数据支撑已累计破获命案积案10起,形成报告300余份。

担责于身,Ctrl键敲出“骨肉团圆”

  在韩杰的电脑里有一个文件夹,容量200多兆。里面存放的照片、人员资料,每一条都意味着一次“圆满”。这是在全国公安开展的“团圆行动”中,通过刑警综合指挥和刑事技术部门协同配合,韩杰促成走失人员与家人团圆的相关信息,以及他在日常工作中协助情报指挥中心、派出所、交警中队等寻找到的走失人员信息,这些家庭团聚时的视频、照片。

  在寻找在逃人员之余,韩杰发现一些软件和数据线索的应用外延可以更广。此时,恰逢“团圆行动”正在全国势成燎原。韩杰主动找到刑事技术部门和物证鉴定中心,要来了一些离散人员资料。

  铜山分局物证鉴定中心副主任李庆皓回忆:“那天,他像变魔法一样把我这边出来的资料串成了一条线,并‘追’到了这个人的老家!要知道,当时,我们最难的就是,明明很多个人生物特征做出来了,但就是关联不上,白白浪费的可不仅是数据,还有团圆的希望!”

  从那时起,韩杰将追逃之外的工余时间和几乎所有假日几乎都用在了这件事上,他的电脑键盘Ctrl键总是损坏最快的一个,因为简单到复制粘贴,复杂到关联比对,他的这个按键使用频率最高,也是最早坏掉。

  2021年4月,接物证鉴定中心协查指令,全国走失人口库比中本地一个张姓家族,因范围大,无法明确人员具体信息,韩杰围绕走失人员特征对范围内人员筛查,在一条条数据中抽丝剥茧。最终,来自重庆的一对夫妇跨越1500公里,与被拐32年的儿子见面。时至今日,在韩杰的配合下,铜山警方已协助12个家庭团圆。

履责于行,“门外汉”变身“数据达人”

  一次偶然的机会,让韩杰这个刑侦“门外汉”,下定决心要在数据研判上突破自我。2017年8月,韩杰初到铜山区公安局刑警大队,辖区内接连发生“拉车门”式的盗窃案件,犯罪团伙具备较强的反侦查意识,案发现场未提取到有价值的线索和痕迹。

  韩杰研判发现一伙有类似前科劣迹的犯罪团伙在案发前到过现场附近,受限于当时的数据手段,有嫌疑对象却抓不到人,有可疑目标也无法提供扎实的数据证据。该案件通过常规调查走访和分析研判,最终告破。从这件事之后,韩杰发现数据研判可能是他未来刑侦路上的秘密武器。

  从此以后,有案子通过案子学,没有案子找专家同行学,成为韩杰的日常。“情报研判、数据侦查的思维技巧,数据比对、关联分析的方法手段,excel函数比对、文本数据处理软件应用”以上都是韩杰给自己做的“自学课程表”,在经验水平日益精进之后,他将总结学习的先进技战法分享给自己的同事。

  学以致用,知行并进。在职期间韩杰自学考取中国刑警学院研究生,入选公安部、江苏省公安厅“111人才”库,获全国公安机关刑事情报研判人才称号。2019年9月,由于韩杰综合数据分析成绩突出,被公安部借调工作。疫情期间,他通过远程办公,协助公安部专家组圆满完成全国追逃大数据平台二期建设项目……这些都已经是贴在30岁韩杰身上的“硬核标签”。

江苏长安网 © 2012 版权所有

中共江苏省委政法委员会 主办 苏ICP备13051230号

Copyright 2012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