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同他的名字,如东县公安局经济开发区派出所副所长张佳阳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阳光。他既有“90后”青年勇于开拓的精神,也有同龄人中少见的稳重和踏实。他的故事有群众的家长里短、场所日复一日的安全管理和辖区日常巡逻防控。
从警8年来,他多次荣立个人三等功、个人嘉奖,先后获评南通公安优秀青年卫士、全省优秀人民警察、全国公安机关成绩突出青年民警等荣誉称号。
“小片警”抓好“大社区”
接警出警、调解纠纷、入户调查、隐患排查、反诈宣传……小小社区,千头万绪,“我分管社区,我就是社区民警。”张佳阳深刻认识到管好“社区小事”就是治理“辖区大事”。他通过摸索和实践,把枫桥经验与辖区实际结合,通过把党小组建到网格上的办法,将有限的警务力量与无限的网格力量捆绑作业,凝聚工作合力,构建网格管理为警务所用、警务工作为网格服务的“警网融合”格局,调动了广泛的社会力量参与到公安基础数据、二维码门牌、信息采集、行业管理工作,他提炼的“网格+警格”联动融合工作法被《人民公安报》《江苏法治报》相继报道推广。
去年10月,为解决辖区流动人口多、管理难、服务散的问题,张佳阳与区相关负责人多次实地跑项目,积极推动滨城家园公租房小区智慧化改造项目顺利落地,创新打造新型流动人口管理模式。“小区内完成了监控全覆盖,现在进出小区方便又高效,既可以通过人脸识别,还可以通过智能门禁刷卡,通过这种方式也实现了外来人员出入小区与人来登记、人走注销的有机结合,为我们管理提供了便捷。”滨城家园的管理人员程丽介绍道。
“小网格”撑起“大平安”
张佳阳坚持把枫桥经验与辖区民风民俗融合起来,积极推动建设运行社区网格驿站,开展“网格议事”“板凳调解”,“抓早、抓小、抓苗头”更多地解决老问题、更好地解决新问题、更快地解决小问题。
今年1月,凤阳村残疾人李老汉与邻居孤寡老人黄老太因为界址多次发生口角甚至一度拳脚相向。民警出警后,双方家属考虑邻里关系,要求当场调解。尽管现场民警调解结束了,但潜在的纷争依旧存在。张佳阳了解这一情况后,主动联系村委会相关负责同志和网格员多次上门,及时跟进调解后续情况,召集双方家属商议对策,最终双方就界址问题达成一致意见,握手言和。去年以来,他协调处理矛盾纠纷30余件,善说“群众话”、唱好“百姓曲”、讲透“民生理”,以真情换真心,赢得了辖区群众的一致好评。
辖区安全也一直是他放在心上的事儿。去年以来,为帮助群众更好地捂紧自己的钱袋子,他依托警务室、网格驿站以警民恳谈、法律讲堂、视频演播等形式,结合社区当前发生的警情案情特点,积极开展“防范电信诈骗”“反邪教”“打击养老诈骗”等多主题宣传教育活动,通过张贴宣传海报、入户宣传、集中宣传等方式深入社区,累计发放各类宣传资料3000余份,切实增强了群众的安全意识,社区侵财型案件同比下降12%。
“小窗口”实现“大服务”
为把公安服务推到社区最前沿,张佳阳以窗口大管家自居,定期与网格员一起用脚步丈量社区,走到哪里都会给老年人递上一张警民联系卡,会跟年轻人加个微信,留个电话,说一句:“只要您需要随时电话联系。”他始终把解决群众急难愁盼为落脚点,把解决好群众的点滴小事作为头等大事。
去年,还在大豫派出所做社区民警的张佳阳,在一次社区走访摸排中发现,辖区葛某的妻子欧某至今无户口,且因户口问题无法享受农村合作医疗、新型农村养老保险等社会福利。在与葛某后续交谈中得知,其妻原籍贵州,上世纪90年代初二人一起生活,欧某婚嫁至本地后户口迁出但一直未在此落户,致使一直是无户口状态。了解情况后,他立即向县局汇报,积极与原籍派出所沟通联系,翻阅户籍档案,获取证明材料,最终以规范的程序为其快速补录了户口。为此,当葛某的儿子得知张佳阳调任经济开发区派出所后,专程驱车赶到开发区,为他送上一面锦旗,并说:“我们全家都特别感谢张警官,我妈20多年没户口问题都帮我们解决了,他不怕烦,真正把百姓事情放在心上!”
调任开发区派出所后,结合开发区辖区范围广、外来人口多的现状,他积极推行群众事项“网格员送办、老弱群体志愿者代办、帮扶对象村干部帮办、警务事项社区民警包办”机制,把“最多跑一次”改革延伸到群众门户,构建证照网格员送、社区递、就近取的为民办事模式,推动实现服务事项就近能办、同村通办、异村可办,进一步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和满意度。
去年以来,张佳阳代办户政、居住证等服务54次,协助送治肇事肇祸精神病人16名,真正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让辖区居民随时随地感受到一个24小时不打烊的“身边警务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