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江苏长安网 > 一线人物
陈俊:对社区大小事务“如数家珍”
2020-01-22 09:28:00  来源:江苏法制报

  南通市港闸分局天生港派出所八一村社区民警陈俊对社区的大小事务“如数家珍”,40余家单位、3000余名常住人口、1000余名流动人口、几千张门牌号、数百条崎岖小路,在他心里都印成了一本本“活台账”、一张张“活地图”,真正做到“底数清”“情况明”“工作实”。

  他在服务社区、守护民安的道路上,为辖区群众交上一份满意“枫桥答卷”。十年间先后获得全省“优秀人民警察”、全市“优秀社区民警标兵”、分局“十佳民警”、“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表彰,多次被记个人三等功、嘉奖。

  “信息员”深入走访熟悉社区

  陈俊军事院校毕业后的十年间一直和核化武器研究打交道,转业到基层派出所后,面对基础情况不熟悉、人地两生的困难,他主动加班加点,利用大量的个人休息时间深入社区走访,及时更新常住人口户籍变动信息,对暂住人口和房屋出租户,逐户逐人登记办证,及时录入信息平台。

  在走访中,陈俊把每户的家庭情况和电话号码都记录下来,整理造册并经常翻阅,增加对社区的熟悉度。慢慢地,主动和他打招呼的人多了,主动说事反映情况的人也多了。仅2018年度,陈俊入户走访1000多户,收集上报各类情报信息60余条。2016年,江苏省公安厅在全省范围内组织进行“四项建设”考核竞赛,他更是以满分的成绩通过社区民警实地检查现场考核,获得第一名好成绩。40余家单位,要清楚地记得它们的法人、地址、从业人数、经营项目;3525名常住人口、1065名流动人口,随机抽取照片,要清楚地答出他们的个人信息及家属信息,年龄误差不得超过1岁……浩如烟海的信息量,如此严苛的标准,简直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而陈俊却能做到反应迅速、对答如流。在分局每个月的社区民警考核中,他一直保持着前五名的好成绩。

  “农技员”指导农民自我保护

  “你还别说,我在部队学的是防化学专业还发挥大作用呢!”八一村位于城乡结合部,辖区有大片农田,农民喷洒农药不慎中毒的情况时有发生。陈俊找了一些村民聊天交流过后发现,很多村民对农药的认识还不到位,防护工作做得有欠缺。有些农户喷洒农药时只知道戴上口罩,而不知道农药还可以通过皮肤吸收中毒,更有不少农户分不清中毒和中暑。陈俊认为这个问题应该得到足够的重视,要组织村民集中培训一下。“嘿!我自己不就是学防化的嘛!”想到这里,他主动联系了村委会,分批组织村民讲解了防护措施和急救知识。这些实用的知识讲授之后,村民的防护意识有了显著的提高。农忙时节,陈俊还会经常到农田里手把手地进行指导。这个研究了十几年核武器的连队指导员,就这样怡然自得地当起了村里的“农业技术指导员”。

  “侦查员”火眼识破违法犯罪

  在辖区的治安防控上,陈俊通过深入广泛的走访,全方位、多渠道收集各类信息线索,十年来共计抓获各类违法犯罪嫌疑人30余名,其中包括6名刑事作案成员和1名外省逃犯。

  2015年4月某夜,三名浙江杭州民警根据线索到八一村追捕一名在逃人员,摸索到一片大棚种植区时,嫌疑人利用夜色的遮蔽躲藏了起来,放眼望去黑压压二三十间大棚,对地形不熟的民警完全失去了搜寻的方向,无奈之下只得求助当地的社区民警。得到消息的陈俊立即到达现场,多番摸排分析后,带着三名外地民警猫着腰细细搜寻,既不打草惊蛇,又避免嫌疑人失去踪迹,不可谓不是一桩难事。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将躲藏在蔬菜大棚内的逃犯张某一举擒获。

  八一村工业园区内有十几家规模大小不一的工厂。一圈转下来,陈俊发现,地处园区最深处一家服装厂摇身一变成面包生产作坊。凭着多年工作经验,陈俊觉得不像个正规生产单位。回所后,他做了细致调查,确定这是一家面包生产黑窝点。将情况上报后,港闸分局治安大队联合工商、城管等部门火速查封了这家黑作坊,销毁了大批还没有流入市场的劣质、变质面包。

江苏长安网 © 2012 版权所有

中共江苏省委政法委员会 主办 苏ICP备13051230号

Copyright 2012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