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啊,黄营长还年轻呢,怎么就退休了?可真有点舍不得啊!”说这话的是家住宜兴市宜城街道荆溪新村居民胡培新老人,在他眼里,“黄营长”总是元气满满的,还像20多年前刚来当片警时的模样。
上世纪末,胡老所在的永康厂从宜兴茗岭山区整体搬迁进城,厂里几百号职工也从山坳坳里迁到了宜城街道的荆溪新村。胡老当时在厂里当保卫科长,时不时地要帮同事联系“黄营长”办户口。“黄营长”做事很认真,待人也非常热情,一来二去的,两人熟络起来。后来,老人退休了,但“黄营长”每次走访路过胡老家门口,总会寒暄上几句,提醒下用火用气、防盗防骗等安全常识。老人的生活中,早已习惯了和“黄营长”的这些“唠嗑”。
社区活一干20年
“黄营长”名叫黄繁荣是宜城派出所的一名社区民警,1997年从部队营职干部转业,人很干练,做事也是军人作风,大伙儿都爱管他叫“黄营长”,这一叫就是20多年。刚开始时,“黄营长”爱骑一辆自行车,在社区里忙前忙后;后来,“黄营长”骑上了一辆警用摩托车,经常看到他风尘仆仆地穿街过巷;如今,上了岁数的“黄营长”总是骑着一辆电瓶车到社区里来走访入户。平日里,居民白天上班,家里没有人,“黄营长”就凑着大家还没上班的间隙,一家家地上门,或者索性到了傍晚,大伙儿都下班回家了,“黄营长”又乐呵呵地来走访登记了。
“黄营长”所在的荆溪社区是个老小区,有5000多住户,居民多以老年人为主,又是学区房,有孩子上学租房陪读的,有外来打工的,人员结构复杂,流动性也很大。走访摸排,调解纠纷,安全检查,法治宣传,黄繁荣每天忙忙碌碌的是一些婆婆妈妈的日常琐事。“要腿勤嘴勤,你才能和社区居民打成一片,才能让居民信任你,也才能掌握你想知道的情况,做到底数清、情况明。”黄繁荣虽曾因工作需要调离过荆溪社区,但居民们都舍不得他走,不久,他又回来了,这一干就是二十多年。
社区情况“一口清”
虽然社区工作微不足道,但考验的却是一个人的耐心、细心和恒心。黄繁荣初到社区,为了尽快熟悉社区与民情,他一栋栋楼走过去,一家家门敲进去,用手工方式画图标注。赶上公安从传统警务到数据警务的变革,黄繁荣电脑知识不懂就向年轻人“拜师”,信息化玩不转就多问多研究,创新运用微信群实现与群众的点对点联系,提供便民服务,荆溪社区警务室也成为全所的模范标杆。
2018年3月1日17时许,有名年轻男子突然跑进荆溪社区警务室并大声喊:“救命!”男子被解救下来后告诉民警,自己姓卢,十多天前通过微信认识了一女网友,聊得挺投机,就从山东赶来宜兴,结果却被骗进了传销组织“洗脑”。
被人贴身“保护”了6天,卢某一直想方设法逃脱。当天下午,卢某借口要出门透透气,对方派人紧跟着他,在路过警务室门口时卢某抓住了机会,对方见状不妙慌忙逃走。尽管卢某人生地不熟,说不清传销窝点的具体方位,但对黄繁荣来说,这不是件难事,他很快梳理出相关嫌疑人员,经受害人卢某辨认,宜兴警方一举铲除了这个传销窝点,抓获传销组织人杨某等10余人。
近年来,黄繁荣提供案件线索协助破获刑事案件100多起、行政案件300多起,打击处理各类违法犯罪人员300多人。
帮扶帮困暖民心
“这辈子都忘不了黄警官的一次次帮助,我会好好活下去。”田老伯是一名刑满释放人员,入狱以前没有工作,2011年出狱时年事已高,更加找不到打工的机会,老人想起自己入狱前曾经借给张某3000元,可多年过去,张某早已搬了家不知去向。一边是穷得揭不开锅,一边是借出去的钱成了“呆账”,就在老人唉声叹气之时,社区民警黄繁荣上门来走访,了解情况后,很快帮老人找到了张某,拿回借款,缓解了燃眉之急。前些日子,老人又来找黄繁荣求助。原来,他是1940年出生,户口上登记成了1943年。早先没当回事,如今80岁可以享受高龄老人福利,便想把身份信息给改过来。可年龄不是想改就改的,要以事实为依据,黄繁荣就帮老人查找原始户籍资料,又通过走访、调查、申报等一系列繁琐的程序。最终,当田老伯拿到新户口本的那一刻泪流满面。
“一日公安人,一生公安情!”对于辖区里的困难群众,黄繁荣更是无微不至地关心,社区里有位孟阿姨瘫痪在床15年,老伴俞伯伯也自2015年起卧床不起,两人都已八九十岁高龄,平时靠女儿照顾起居饮食,黄繁荣有空就去上门转转,送上油、米等物资,陪老人说说话,做些事情。辖区里还有个中年男子蒋某患有间隙性精神分裂症,父亲已去世,母亲年迈,每每蒋某发病又打又闹,是黄繁荣一次次地把发病中的蒋某送往周铁、无锡等地医院进行治疗,妥善化解了风险隐患。
“在岗一分钟,工作60秒。”这是黄繁荣的工作写照。日前,宜城派出所为黄繁荣举办了隆重而简朴的光荣退休仪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