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书记,我是打心眼里满意。”提起朱海兰,苏州市东渚镇黄区村的马大娘连连称赞。这位黄区村的第一书记,让村民们有了说不完的话题。
朱海兰,虎丘法院民一庭副庭长,连续多年斩获院“办案状元”的称号,先后被评为省“巾帼建功标兵”、省“指导人民调解工作先进个人”、苏州市“十佳法官”、苏州市“劳动模范”,今年被最高院评为“全国党建工作先进个人”。今年3月,挂职任黄区村党支部第一书记。短短数月,朱海兰发挥自身特长,给全村在基层治理、普法宣传、精准帮扶上带来了“蝴蝶效应”般的蜕变。
以“治”为切口 支部建设焕然一新
既然当了第一书记,就要做出点样子。”朱海兰任职目标明确。
村干部文化水平整体偏低,年龄偏大,政策水平稍弱,在制度建设、文化建设以及与村民的沟通交流上稍显粗气,解决问题简单随性。朱海兰和村干部一起着手制度改革,每半个月召开一次党支部会议,任何党内事务和涉及村民利益的小事都请到会上进行公开讨论;为了改善党支部的工作作风,朱海兰亲力亲为,通过和风细雨的沟通方式让村干部认识到沟通技巧带来的改变;考虑到全村党员大多是年过50的中老年人,对党的动态和决策了解不够及时,朱海兰每月召开一次全村党员会议,请党支部书记等领导给党员解读党的纲领和决策,让老党员也能紧跟潮流。
由于村里经费有限,村办公室很多办公设备都老旧缺失,为此,朱海兰向法院申请捐赠扶助资金8000元,用于该村添置复印机等办公用品。“朱书记真是拼命三郎,现在我们支部和以前可是大不同了。”负责日常事务的小王说道。
以“情”为中心 和谐建设初显成效
“到这里任职,虽然是‘临时工’,但我肯定会尽己之力,当好村书记,办好群众事!”在法院工作时,朱海兰就是群众的贴心法官。到了黄区村,她不改热心肠,为村民的生活带来了切实的改变。朱海兰发现,黄区村的“泰和蜜果园”不仅果品种类繁多,还汁多味甜,质量上乘,可果农们只是各自营销,没有一个共同的平台进行推广,于是,朱海兰特意将“泰和蜜果园”品牌请上电商平台,在微信平台上进行推广,给黄区村的果农树立了品牌经营和新媒体运营的新思路。
除了帮村民推销水果,增加经济收入,朱海兰还喜欢“管闲事”,看到村民在地里修剪葡萄,她就上去搭把手,看到有村民在讲“闲话”,她也会去搭搭腔。渐渐地,村里人都把这位朱书记当成了自家人。村里有位张姓村民,借给了同村人3万元,到期后借款人一直赖账不还,张老伯很是苦闷,向村委会寻求帮助。知道此事后,朱海兰找到这位借款人,向其讲明拖延不还款的后果,法律的威慑加上循循善诱的开导,借款人认识到自己行为的不妥以及相关法律风险,当即承诺3日内还清欠款。
以“法”为纽带 普法工作深入人心
“我是法官出身,到村里任职,我就应该发挥自己的特长,给村民做好普法工作。”以前在法院审理案件时,朱海兰就发现,普法工作每年都有,但真正深入到基层还有距离。
朱海兰从多方面着手,不仅自己市场在村里讲授法律知识,还邀请同事,不定期为村民和党员开设一场场别开生面的法制专题讲座,生动的案例、白实的方言,让村民听得津津有味。“上次王庭长讲的关于民间借贷及房屋买卖纠纷的讲座,解了我心头不少的疑惑,这下遇到此类问题就不怕被人骗啦。”村民们对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讲座很是喜欢。
除了开展讲座,朱海兰还开通了黄区村的微信公众号,下设黄区党务、黄区村务、黄区人文三个子栏目,意在服务村务管理,开展党务建设,宣传风土人情。朱海兰创立了“法制微课堂”,推出每周一问,每月一案,内容涵盖婚姻家庭、交通事故、房屋买卖等与老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内容,方便村民阅读,提升法律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