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5日,苏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召开表彰大会,揭晓苏州市“十佳人民法官”评选结果。区法院民事审判第一庭审判员朱海兰从全市法院系统1700余名干警中脱颖而出,成功入选,成为苏州“十佳”。
据了解,苏州市“十佳人民法官”评选自去年5月启动,活动旨在发现和推出一批以公正司法为民服务的好法官。经过了群众评议、单位推荐、组织考察、宣传展示、社会推介、网络投票等多道严格程序。评选活动通过报纸、电视、网络等新闻媒体以及市中院官网、微博向社会公开,共吸引了全市64万群众参与投票。
朱海兰2007年10月进入区法院工作,现任民事审判第一庭副庭长。独立承办案件以来,共办结各类民事案件1478件,无一错案,各项审判指标均为优秀,近两年年均结案数达386件。个人先后获评优秀公务员、“百日办案竞赛标兵”、“区法治建设先进个人”、“区先进工作者”称号,荣立个人三等功一次,2012年获评“全省涉诉矛盾纠纷化解工作先进个人”,2013年被评为“全省指导人民调解工作先进个人”。
办案状元:“向8个小时要效益”
“嘀铃铃……”刚接完一位当事人的电话,想静下心来阅读卷宗的朱海兰,又接到了另一位当事人的电话。虽然忙碌,但朱海兰仍然耐心地为对方解答,她的真诚细致换来了对方的连连感谢。挂完电话,朱海兰在身旁的便签上记录之后,又开始认真阅读案件的卷宗。这样的场景,每个工作日都会发生在朱海兰的办公室里。由于需要处理很多案件,朱海兰的办公桌上堆满了卷宗,而她的工作根本停不下来。虽然每天被打断很多次,但是如此碎片化的工作丝毫没有影响朱海兰的工作效率,对工作上的“洁癖”,让她曾经创造了一天内审结37个案件的记录。
在同事的眼中,身材娇小的朱海兰能够承担起如此高负荷的工作,实属不易。朱海兰连连刷新办案数量记录,成为同事们学习的标杆。而这些高效的工作成绩一直都是得益于朱海兰“向8个小时要效益”的工作理念。每一个案件在开庭之前,朱海兰都会准备好自己需要的问题,在开庭时针对问题进行调查,随后在庭审期间,解决预先准备好的问题,同时还要发现新的问题。面对新老案件,朱海兰总是分类整理,按照轻重缓急,针对每个案件的特点进行攻坚。所以,在朱海兰的眼中,没有不能处理的案件。
将心比心,做群众的贴心法官
虽然案件数量庞大,办案压力很大,但朱海兰总是保持着微笑,丝毫不懈怠每个案件。独立承办案件以来,她共办结各类民事案件1478件,无一错案,各项审判指标均为优良。“作为一名民事法官,我要把每一个案件当成群众的大事来办。”朱海兰正是用“将心比心”的办案信条履行了“人民法官为人民”的庄严承诺。
朱海兰在平日的工作中,经常会针对每个案件特点,不厌其烦地与当事人进行沟通。2013年,市民王先生将朱海兰法官的事迹发上了“寒山闻钟”论坛。该网帖并不是投诉朱海兰的,而是一份热情洋溢的表扬信。原来,王先生购买了一套带车库的房屋,但是入住时发现原房主的母亲住在车库不肯搬走。街道多次协调无果后,王先生起诉到法院。然而原房主的母亲多次拒收诉讼材料,朱海兰经过多番寻找,当面将材料送达其本人,还在开庭时邀请到了当事人的亲友。朱海兰不厌其烦,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历经近3个小时的努力最终促成双方达成调解协议。走出法庭时,已是晚上6点多。“为了我的案子,让她这么晚回家,我实在觉得过意不去,所以反复请她和书记员一起吃个晚饭,但最后还是被她很坚决地拒绝了……”王某在帖子中这样写道。而对于朱海兰来说,这样耐心办案的例子,在她身上几乎每天都在发生。
“走出法院,我还有更多使命”
除了专心处理自己手头的案件,朱海兰还要参加合议庭的工作,与同事们讨论案件情况,还要承担以“老”带新工作。她所在的虎丘区人民法院民一庭是获得“全国青年文明号”的光荣集体,在她看来,青年文明号既是荣誉更是鞭策,唯有加倍努力,才能对得起这块牌子。
实际上,走出法院,朱海兰还有更多责任重大的使命。作为业务骨干,朱海兰法官还定点为司法局驻法院人民调解工作室提供法律指导,帮助他们防范虚假和恶意调解案件;积极参与交通事故损害赔偿“四方共建”、劳动争议化解“六方联动”机制建设,发挥司法调解示范带动作用推动社会矛盾纠纷的快速化解。作为“玲玲姐姐”法官志愿者的一员,朱海兰法官定期走进高新区新浒学校、苏州外国语学校等参加法治主题班会、模拟法庭、法制宣讲等活动,为青少年送去法治的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