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江苏长安网 > 一线人物
不朽的丰碑
2014-07-25 13:50:00  来源:江苏长安网

  【编者按】

  日前,省司法厅决定为如皋市江安镇司法所原所长刘荣贵追记个人一等功。获悉这一消息,记者说不出是悲还是喜。悲的是一心为群众、一意干工作的司法所长英年早逝,喜的是老刘的辛勤和成绩得到了上级机关和百姓的认可与充分肯定。

  出生于1957年9月的刘荣贵,是如皋市江安镇司法所原所长。今年1月8日,他不幸遭遇交通事故与世长辞。得知消息时,记者莫名地记起诗人臧克家的那首《有的人》,觉得诗中“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给人民作牛马的,人民永远记住他”“群众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等,说的就是老刘。潸然泪下,因为感动。2月12日本报头条刊出记者专门采写的通讯《精神永存,贵在情真》,追忆这位群众心中的好人、同事心中的好兄长、领导心中的好干部。

  近日,本报记者再赴如皋江安,来到刘荣贵生前工作生活过的地方,走近曾经和刘荣贵一起生活、一起工作的家人、同事及广大群众,深入挖掘刘荣贵坚守基层一线,为党的司法行政事业无私奉献、为人民群众呕心沥血的感人事迹。

  刘荣贵深入群众家中现场调解矛盾纠纷。

  “刘爷爷,你去哪里了?松萍想你!”

  小松萍深情呼唤:

  “刘爷爷,你去哪里了?松萍想你!”

  “2011年,我随爸妈从江西回到老家如皋,由于没有户口,我无法正常上学。司法所刘荣贵爷爷主动来到我家,为我四处奔走想尽办法,最终帮我落了户口,我终于可以像同龄小朋友一样坐在宽敞的教室里上课。在每个新学期开学前,刘爷爷还为我送来书包等学习用品,嘱咐我好好学习。可今年我却没能盼来刘爷爷,老师说他不在了……刘爷爷,您去哪里了?您可知道我很想念您?您能听到松萍在呼唤您吗?我一定不辜负您对我的厚望,长大后成为像您一样的人,尽力帮助别人,让社会充满温暖。”

  日前,本报记者走进刘荣贵生前工作过的地方——如皋市江安镇司法所,江安镇大调解中心副主任尤兴成递过一封江安小学3年级6班马松萍写来的信。捧读小松萍寻找“刘爷爷”的信,记者和在场的人们禁不住泪水涟涟。记者当即决定,先到马家进行实地采访。

  谈起司法所的刘所长,马松萍的父亲马锦凡抑制不住心中的感激和痛楚——2011年9月,在江西打工30余载的他决定叶落归根,于是带着妻子、女儿回到老家如皋。由于在外时间较长,已找不到他的户口,女儿也因此无法入学。年底,他打电话给市长热线和市领导,要求解决吃住及孩子上学等实际困难。江安镇党委政府把安置老马家的事情交给了司法所长刘荣贵。

  就在这个当口,刘荣贵年仅27岁的爱子因车祸罹难。但刘荣贵强忍失子之痛,在安抚劝慰年迈的母亲、悲痛的妻子、年轻的儿媳同时,全身心地扑在安置老马一家的事情上。

  他第一时间赶到周群村13组。看到马锦凡一家三口蜗居在低矮平房里,老刘动情地说:“在外漂泊30多年,你们不容易啊。户口和孩子上学等困难,我一定帮你解决!”为兑现这句承诺,他先后三次前往镇教委办和学校说明情况,以司法所长的名义担保,先将小松萍送进了课堂。随后他又马不停蹄地帮助老马写申请报告,协调邻居帮助证明,到南通市公安部门备案。最终在春节前夕,将崭新的户口簿送到了老马的手中。此后,刘荣贵还多方协调,帮老马家办理低保,解决了基本的生活保障。

  常言说:脚下有多少泥,你与人民群众就有多近。刘荣贵也有一句口头禅:能为群众办多少事,就尽力为群众办多少事。尤兴成告诉记者:“尽管有时有的事已超越司法所的职责范围,但不论贫富、不论亲疏,只要刘荣贵遇上,总会很热心,且有始有终地给予帮助,用实际行动诠释一名普通共产党员的爱的真谛。”

  系统领导高度评价:“他是老区群众心中的不朽丰碑!”

  刘荣贵去世后,省司法厅党委书记、厅长柳玉祥和如皋市委书记姜永华等领导专门批示,中共南通市委政法委、中共如皋市委分别作出向刘荣贵同志学习的决定,省、南通、如皋三级司法局和地方党委政府在第一时间派人专程赶到其家中慰问。采访中,说起刘荣贵,如皋市司法行政系统的同事们十分感慨。

  因为工作关系,如皋社会矛盾调处中心常务副主任卢延林平日里与老刘的联系比较多。他告诉记者:自1985年8月担任乡司法助理以来,老刘在司法行政岗位上默默坚守了整整29个春秋。29年来,老刘以豪爽的性格、豪迈的步伐、豪情的身姿,服务老区群众、挥洒青春热血、放飞平安希望,真正是“一辈子围着群众转”。

  卢延林说:老刘有个习惯——在办公室呆不住,一有空总喜欢走村串户,跟老百姓拉家常、找村组干部了解村情民意。这么多年来,他为百姓解决的问题和困难真是太多太多,有的甚至已经超出司法所的工作范围。为化解六团村徐刘两家时隔17年的矛盾纠纷(详见本报2月12日第一版),他持续半个多月,每天早晨5点多骑上摩托车跑十多公里路,在当事人上班前赶到其家中进行沟通调解。功夫不负有心人,最终徐刘两家解开了心中的疙瘩,并在老刘的见证下,吃了一顿热热闹闹的和好酒。刘荣贵说过:“群众的事再小也是大事,只有把群众的事办好办实,我们心里才能踏实。”

  如皋市司法局长狄邦建告诉记者:别看老刘今年57岁了,干起工作来,连二三十岁的小伙子也自愧弗如。江安是革命老区,老刘担任司法所长后,大力抓好基层基础建设。在征得镇党委政府主要领导同意后,他为每个村居配备3名专职调解员,调解员补贴由镇财政考核发放,确保矛盾纠纷“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他在全镇开展社区矫正“经纬化”管理,即把社区服刑人员纳入经纬网格,确保特殊人群管控的全时空和全领域,确保不发生脱管、漏管现象。记者翻阅老刘的《工作日志》发现,他几乎每天都在忙个不停。周围的同事们都说,在老刘的心里没有星期六和星期天的概念,“白加黑”和“五加二”是他的工作常态。无论何时何地,只要党委政府或人民群众有需要,一声招唤,他就会在第一时间出现。

  狄邦建还告诉记者,老刘虽然身在司法行政的基层一线,但“他的血液里始终流淌着一股创新的豪气”。2005年,社区矫正刚刚在全国试点推开,他就摸索总结了“双体检”和“红色矫正”的新路子,即通过组织社区服刑人员检查身体,向他们传递社会和政府的人文关怀,通过老区红色革命传统教育,推动社区服刑人员思想和行为的转变。2010年,老刘在江安镇创新开展村居专职调解员选任制,让村民议事代表公开选举村居专职调解员。这一创新举措得到了省司法厅领导的高度称赞,被誉为“江苏的枫桥经验”。为妥善化解疑难复杂纠纷,老刘在江安建立了“金牌调解服务队”,开展“金钥匙”系列工程,集中全镇调解精英会商研判,化解了一批久拖不决的疑难复杂纠纷。为加强基层司法所(调处中心)的规范化建设,老刘创新建立所务管理的“361”工作法,即把全所工作按照日、周、旬、月、季分列成明细,做到有部署、有讲评、有考核、有督查,使司法所全体人员对自己的工作清晰明了、一目了然。

  狄邦建说:蝴蝶为花碎,花却随风飞。老刘匆匆离世,给家人、朋友、同事留下了太多的遗憾和念想,但他为如皋司法行政事业举起一面永远的旗帜,在老区群众的心中树起一座不朽的丰碑。

  女儿的真情表白:“爸爸,您是我的骄傲,丫头爱您!”

  刘培娟是刘荣贵的女儿。在她的记忆中,爸爸是一个忙碌的人,一个有爱心的人,一个铁打的汉子。

  刘培娟说:“爸爸真的是太忙了。一般情况下,早上我们还没起床,爸爸就已经出门办事了;晚上我们已经上床睡觉了,还不见爸爸回来。有时一大早就有人找上门来,爸爸连早饭都顾不上吃就匆匆忙忙地出去了。”那年暑假刘培娟遭遇车祸被送往附近的葛市医院,后转到南通附属医院。心急如焚的妻子给刘荣贵打电话却一直联系不上,直到第三天下午老刘才赶医院。见女儿已经脱险,他只安慰了女儿几句:“丫头,你很坚强!爸爸还有很多事情要做,就不在医院陪你了。”然后又很快投入他的工作,留下女儿在病床上委屈地抹眼泪。

  但刘培娟知道,爸爸其实是一个很有爱心的人,只是他把对家人的爱深深地藏在心底。培娟时常回想起和爸爸在一起的点点滴滴,比如小时候和爸爸比高矮;爸爸常给自己买最爱吃的零食;比如上学时考了全班第三名,爸爸一下子奖励了10本书;比如大学毕业在外地工作,爸爸常发短信叮嘱自己注意保重身体。刘培娟还告诉记者,其实爸爸的爱心不仅是对家人。在培娟上初中时,家中收到一封感谢信,原来是爸爸背着家人连续多年资助一些困难家庭。当时培娟和哥哥要上学,爸爸的那点工资根本就不够,有时他甚至借钱来帮助那些困难家庭解决燃眉之急。据悉,老刘家中至今尚有33万元的债没有还清。

  刘培娟还告诉记者:“自己有时又有点‘恨’爸爸,因为还有几个承诺没有兑现,他竟就这么走了。”说着,培娟忍不住掩面痛哭。原来,老刘一直想为母亲办长寿宴,没想到最终却让81岁的白发人送黑发人;老刘一直说等退休后,带家人去北京天安门看升国旗,还说有空请摄影师来家里拍张全家福;还有去年底,老刘对妻子说“明年上半年把丫头的婚事办了”,可现在喜事变丧事,女儿未出嫁先披麻戴孝为他送行。听了培娟心中的“恨”,看看老刘当初对家人许下的这些未了心愿,记者心中也不禁满是酸楚。

  采访结束时,记者回头看去,刘培娟正在和妈妈边流着泪边整理父亲留下的遗物:一堆堆荣誉证书和一叠叠《工作日志》。培娟自言自语地说:“爸爸,您永远都在外面忙着,您留给我们的记忆实在是太少了。但您永远都是我们的骄傲,我也会像您那样坚强、勇敢、乐观、负责任。爸爸,您带着不曾了却的心愿走了,我还未来得及亲口对您说:‘爸爸,丫头爱您!’”

  工作对象挥泪送别:“好人刘所,您一路走好!”

  送刘荣贵的那天,记者恰巧在如皋采访。现场除了老刘的亲朋好友,还有各级领导、老刘的同事,更有很多当地的群众,甚至他的工作对象纷纷自发前来排成队送刘所最后一程。其中,一位徐姓老人引起了记者的注意。

  他毫不讳言地告诉记者,他今年63岁,与刘所有着特殊的关系——他们是老朋友,他还曾经是刘所的监管对象;刘所是他的救命恩人,他是刘所引以为荣的社区矫正“亮点人物”。

  国家恢复高考后第一年,老徐以高分考取中国航天干部管理学院,成为村里走出的第一个大学生。毕业后,他不满足进机关做干部,而选择回乡创办家用电器厂。当时,他聘用刘荣贵担任厂里的法律顾问。后来他被南京某军工企业高薪聘为总经理,还应邀为保加利亚总统梅尔讲过课。1997年他因挪用军费被判刑,2007年7月假释回到家乡,被江安司法所纳入社区矫正。

  “老徐啊,我们是老朋友了,欢迎你归来!人生走点弯路不可怕,跌倒了只要能爬起来,依然还是英雄!”老徐至今仍记得到江安司法所报到时,刘所说的一席话。

  然而,现实是残酷的。回归后的一系列“变数”,让老徐实在无法接受:家中欠下二十多万债务;收藏的近千枚珍贵邮票荡然无存、两个儿子因无人管教而常年在外游荡;妻子不仅红杏出墙,更提出要与他离婚。面对一连串的打击,老徐失去了理智,偷偷买来汽油,还拍了遗照,开始策划报复方案。细心的刘所很快发现了端倪,他每天上下班都绕路到老徐家,一边聊天一边开导他;还进行心理辅导,并组织他参加社区义务劳动,鼓励他“扬起理想风帆,驶向新生彼岸”。在刘所的真情关爱之下,老徐心中的“坚冰”渐渐融化,最终放弃了报复的想法和行动,与妻子协议离婚。

  “老徐啊,你要找点事做做,要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正在老徐为生计发愁时,刘所又来到他家,为他出谋划策,引导他种植反季节蔬菜。考虑到老徐既没有种过田又无种蔬菜的技术,刘所还利用进城开会的间隙,专程去书店选购了《芹菜种植技术》《西红柿种植》《如何种植反季节蔬菜》等书籍,为他“补课”。在刘所的鼓励与指导下,假释期内,老徐种植反季节蔬菜净利润达5万多元。

  2009年7月,老徐按期解除社区矫正,但刘所并没有就此结束自己的“工作”。在他的指点下,老徐扩大资本,开始经营酒类批发业务,很快发展成为省级酒类批发商,年销售值突破500万元,先后安排14人就业。此外还购置了两辆运输车,承揽了多家企业的运输业务。老徐说:“对于我的经营决策、签订合同,刘所主动帮我把关;还经常教育并督促我合法经营,互惠互利。”如今,老徐不但还清所有债务,还有百万元的流通资金。令他欣慰的是,两个儿子也回归正途,成为当地人羡慕的“白领”。老徐经刘所牵线搭桥,还找到了如意的人生伴侣。

  回忆起与刘所的点点滴滴,老徐泣不成声。他对记者说:“没有刘所,就没有我的今天!只是我还没来得及感恩回报,刘所竟这样走了……斯人已去,世人长哀。好人刘荣贵,您一路走好!”

  领导和同事回忆起:几个鲜为人知的故事

  在江安镇采访时,从地方党委政府领导和司法所同事的口中,记者听到了几个关于刘荣贵的故事。

  一席话留住有“顾虑”的搭档

  作为刘荣贵的同事,江安镇大调解中心副主任尤兴成告诉记者:自己原来一直在村里,农村工作得心应手。2011年12月,镇党委政府任命他为镇大调解中心副主任,当时他觉得自己到了新岗位,一切还要从零开始,因此心中有顾虑,是老刘的一席话留住了他。

  知道镇里的任命后,刘荣贵初步了解了尤兴成的工作经历,对他的顾虑并没介意:“老弟啊,18年前你在葛市乡派出所当联防队员,我在隔壁的法律服务所,我们一起工作有感情基础;你原来的戈堡村是全镇仅有的省级民主法治示范村,说明你有基层调解基础。再说了,你我都是党员,都是组织的一块砖,党委政府把维稳工作交给我们,谁都没有理由推托。至于调解业务嘛,我一定为你把好关。”听了刘荣贵的话,尤兴成放下心中的顾虑,愉快地服从党委政府的分配,安心在人民调解岗位上干到现在。

  “请大家体谅死者家属的心情。”

  2012年3月,徐葛村发生一起非正常死亡损害赔偿纠纷,刘荣贵让尤兴成去主持调解。以往涉及死亡损害赔偿纠纷都是刘荣贵亲自主持调解,这一次他为何要回避呢?其中有隐情吗?尤兴成虽然心中疑惑,但没有说出来。

  连续两天调解失败,第三天刘荣贵决定亲自主持调解。晚上9点整,刘荣贵和尤兴成来到调解现场,发现当事双方又增加了十多个人,气氛骤然紧张起来。

  “首先,我想对死者表示痛心,请大家体谅死者家属的心情。”刘所长说着开场白,眼中噙满泪花,“本来我不想参与这次调解,因为我的儿子在3个月前因一场意外而去世,我实在不忍心看到这样的场面……”老刘说着止不住失声痛哭。现场的紧张气氛一下子缓和下来,死者家属哭成一片,在场的人无不泪流满面。直到此时,尤兴成等人才知道老刘儿子离世的消息。回想起这3个月,老刘每天都在超负荷加班工作,没露出半点声色。原来他是化悲痛为力量,以超负荷的工作淡化内心的伤痛……

  在老刘的情感呼唤之下,争议双方终于达成调解协议。此后,只要遇到非正常死亡损害纠纷,尤兴成和同事总主动揽过来。因为他们都知道:自儿子去世后,老刘最怕见到这样的场景,他们不愿让他触景生情。

  他认了一个矫正对象作“干儿子”

  在江安,镇领导们都知道一个“秘密”——刘荣贵有一个“干儿子”。说起来还有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2013年5月,18岁的小丁因盗窃被判缓刑,纳入社区矫正。经走访了解:小丁的父亲早年因犯诈骗罪进入班房。后来父母离异,母亲离家出走,没人过问的小丁遂混入社会,成了不良少年。

  那天刘荣贵来到小丁家里,发现他根本不会烧饭,家里连口锅都没有,一日三餐就靠方便面,饱一顿饥一顿地混日子。刘荣贵看了非常心痛,向镇领导汇报时他说:“这孩子要是有个亲人管着,就不会走到今天这一步。我要把他当干儿子来教育,不过你们要替我守住这个秘密啊。”

  老刘说到做到,还真的把小丁当作“干儿子”一样扶养着教育着。他三天两头往小丁家跑,给他送去炊具,手把手教他烧菜做饭,还自己掏钱将他送去学电焊工。可没干几天,一向游手好闲的小丁不干了。了解“干儿子”习性的刘荣贵没有发怒,他耐着性子,和风细雨地与小丁谈心,慢慢地将他往正道上引。得知小丁有裁剪的手艺,又帮他找了一份服装厂的工作。

  可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一段时间之后,耐不住寂寞的小丁关掉了定位手机,瞒着刘荣贵和社区干部,偷偷地跑到外地游玩去了。面对已经三次警告处分的“干儿子”,恨铁不成钢的刘荣贵终于发怒了,将小丁从外地亲戚家找回来后,他毫不留情地依法启动收监程序。收监前一天,刘荣贵拉着小丁的手语重心长地说:“小丁啊,我这都是为了你好。我把你当作儿子来教育管理,就是希望你能走上正确的人生道路。你这么年轻,人生道路漫长,只有迷途知返走上正道,才是我最大的欣慰!”

  得知“干爸爸”去世的消息,小丁特地从监狱里给镇政府寄来一份“家信”——

  敬爱的刘所,请允许我喊您一声“爸爸”。在我最迷茫无助的时候,是您伸出援助帮教之手,两三天一次走访,给我送衣送粮,让我感受到亲情和家庭的温暖。被收监那天,望着您花白的头发、恨铁不成钢的眼神,我懊恼不已,十分懊悔自己没听您的话。

  现在我身处高墙,看着床头您的相片,常常想起和您在一起的那一幕一幕场景,想起您对我说过的“我们不能改变过去,但能改变现在;我们不能改变生命的长度,但能增加生命的宽度和厚度”。我一定服从管教积极改造,期待早一天出去,祭拜您的英灵!

江苏长安网 © 2012 版权所有

中共江苏省委政法委员会 主办 苏ICP备13051230号

Copyright 2012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