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7件已结案件、45个未了纠纷,成为法官朱婷婷审判生涯的全部。
这个1986年5月17日出生的年轻法官,在张家港法院参与办案时间仅一年零2个月。她的同事、案件的律师和当事人都记住了她亲切的笑脸、执著的态度、忙碌的身影……却在5月21日那天成为了永远。
那一天,朱婷婷刚刚度过了28岁生日,刚刚去影楼挑选了婚纱照片,她的婚期预定在今年的10月,然而……
追悼会的那天,至少20名律师自发参加了这个年轻法官的葬礼,即便是从业已久的资深律师,也来到现场向这一位年轻法官致敬。
因为,朱婷婷虽然年轻,但确实值得尊敬。
于是,很多人的讲述,成了这个80后法官——一朵不该早谢的鲜花最后的记忆。
出事那一晚
朱婷婷在市法院民二庭的办公室里,只剩下了一摞一摞的案卷——需要送达的、保全的、排期开庭的、等待判决的……她习惯把这些案卷材料分类整理好。她的办公桌上没有年轻女孩爱摆的相框、零食或是其他,除了卷宗,就只是笔录纸和记号笔。案头的一本《商事审判常用法规汇编》留着许多翻阅的标记。电脑上贴着一张便签纸,画着漫画版的朱婷婷。朱婷婷仍在抢救的时候,很多同事都用便签纸在她的办公桌下留下祝福,现在,就只剩下了这一张漫画不舍得整理掉。
朱婷婷的父母拿走了她生前穿着的法袍和制服,一个粉色的头盔被留在了办公室的茶几上。朱婷婷的书记员小徐说,如果出事那晚,朱婷婷戴着这个头盔,也许事情的结局不会这么糟。然而,5月19日那天,忘戴头盔并不是唯一的巧合。
5月19日,星期一,朱婷婷的行程满满的:上午照例是开庭、调解、接待当事人,当最后一个当事人离开时已过12点,朱婷婷就着一包饼干当午饭,赶了一份判决书。下午2点,带着书记员小徐,坐上法院司机李师傅的车去塘市,她约了双方当事人到被告的工厂里进行设备调试。“她是希望有可能的话把这件案件就地调解结束就好了。”小徐回忆说。
这是一宗股权转让的案件,涉及标的大约52万元,双方当事人对协议中设备维修的费用存在争议,约了双方现场查看设备运行状况。为了促成纠纷的解决,朱婷婷又分别进行释明疏导,现场进行调解。下午5点,是法院下班的时间,想起司机李师傅需要坐公交回港口家里,朱婷婷嘱咐李师傅先回法院。
下午6点半左右,下着大雨,朱婷婷结束当日的调解准备赶回法院。大雨让那一天的天色“夜”得特别早,双方当事人都提出开车送她们回法院,被朱婷婷婉拒了。她们打了“12345”热线叫来了出租车。
实际上,下午出门前,只带着卷宗的朱婷婷和小徐都没有带钱包。到达法院后,朱婷婷冒雨匆匆回到办公室,取来了钱包,支付了出租车费用,匆匆与小徐道别。她跨上那辆电动车,回家这条路单程得50分钟。她的汽车因为一点擦碰事故仍在4S店修理中,她当天本来是要去取车的,但是没时间——她还忘了拿自己上午从家里出来时戴的那个粉红色头盔。
5月22日,小徐再一次见到朱婷婷时,她已经安静地躺在了冰棺里,“就像睡过去了一样”。小徐和几乎所有同事一样,无法接受这一突然的永别事实。她突然想起来办公室里,朱婷婷好几个月前买来的一张午休躺椅,实际上只用了两三次而已。
午饭这件事
所有从她们办公室经过的人,只会看到两种模式的朱婷婷——不是在伏案写判决书或者查资料,就是在和律师或者当事人打电话。
和朱婷婷在2011年8月同批进入张家港市法院的卞干国,想起这个骤然离世的同事,最不忍心的是午饭这件事。“中午那一顿饭的事,真的走几步就到食堂了,但她就是会因为当事人的一个电话,或者一份比较急的判决书,拿几块饼干、一片面包对付过去。”卞干国总是想起朱婷婷微信里发的那些小面包、小饼干的图片,“今天午饭又是这个。”朱婷婷在微信里这样说。“但她一点都不是诉苦或者抱怨的意思。就好像我们年轻同事聚会,她一坐下来就喊:‘哎呀,案件怎么这么多啊!’她其实有种满足和充实的感觉在语气里,透露出来的完全是她对法官这份职业的热情!”
卞干国不轻易用“伟大”这个词语,但他的确由衷佩服朱婷婷的责任心。案件处理的第一个关键环节是送达,如果送达对象地址模糊,朱婷婷就亲自去送达。她把每一个案件都研究得很透彻,寻找最贴切的法条,开庭前不止一次仔细核实案件材料,希望对每一位当事人负责。她住在三兴镇,却从不推诿加班,2013年的12月份,她加了整整一个月的夜班。年轻同事办案时遇到疑问,一个电话打给她,她肯定要把涉及这个问题的法条找出来。作为一位办案仅仅1年零2个月的新法官,她结案127件。她还能把判决书写得“漂亮”——说理透彻,有理有据,“原告被告心服口服,甚至放弃上诉”。
在江苏省法官学院20天的全封闭培训中,卞干国记得,朱婷婷随身带去了案件和论文,白天上课,晚上写论文、写判决书。现在她离开了,留下了《股东代表诉讼制度若干问题研究》这个课题还没有完稿。
同事们都记得,朱婷婷总是笑眯眯的,一边脸颊凹出一个酒窝,“有种亲和力”。她手把手地教书记员小徐装订卷宗,或者就直接和小徐一起装订。书记员们有问题都喜欢咨询这位年轻女法官,因为她再忙都不会拒绝。当事人也愿意和朱婷婷沟通,因为她“没有架子”。
同事们知道,朱婷婷其实过得不容易。父亲患有严重的腰椎间盘突出,刚刚动过手术,都是朱婷婷这个独女在忙前忙后地照顾。她长期服用维生素B和一些营养品,来支撑自己虚弱的身体。但即便如此,她常常感冒。有一次,她偷偷告诉法院一位内勤,办案的压力确实很大,自己经常失眠。可这些话,她却没有跟任何一个同事讲。
陨落一颗星
朱婷婷是扬州大学的硕士研究生,2011年8月考入张家港法院,担任法官助理,2013年3月任见习助理审判员至今。
民二庭副庭长施沈东是朱婷婷任见习助理审判员时的“师傅”。“很刻苦、很钻研、很负责任。”施沈东这样形容朱婷婷。在法院,每天的状态只有“忙”和“很忙”的区别,民二庭的传统是周六上午讨论案件,很忙的时候,讨论的时间被挪至晚上。讨论中的案件,哪怕一个资深法官也不一定会有成熟的意见,但朱婷婷不放弃任何一个疑问,她必须就这些案件找到法律依据,形成自己的思路和观点,哪怕这个案件并不是自己的案件。
法院有一个规定:见习助理审判员当年结案任务10件就够了,但朱婷婷到当年年底,出任见习助理审判员约9个月,结案80件以上,尤其是,她所在的民二庭处理的是复杂的公司案件。“每一个年轻法官的起跑线都是平等的,决定自己成长速度的是态度。”在施沈东看来,朱婷婷的成长速度几乎让人刮目相看,“她的判决书一上来就比较成熟。透过案件复杂的表象,直取本源。”施沈东对朱婷婷的预估是“1~2年就可以成为一个完全成熟的法官”。可惜,施沈东无法验证自己这个预估的准确性了。
施沈东曾经问过朱婷婷,为什么选择社会矛盾特别激烈的政法系统。“她还是喜欢这个职业。”施沈东告诉记者。
眼看着一位“很有前途的年轻法官”就这样离世,民二庭庭长朱琴娟真的痛心。“职业道德上,我给小朱打100分。业务素养上,我给她90分。”在民二庭这样一个专业性强,新问题层出不穷的法庭,朱琴娟认为,朱婷婷的确是一个可以思考专业问题的人。尤其是,她不徇私情、不妄裁判、保持中立,“对待当事人时,小朱的中立客观使她拥有一种特有的法官的特质,而且,她要求自己做到最高标准。”
朱琴娟发现,在讨论案件时,朱婷婷的观点总是最可靠的、理由最充分的。“她经常捧着一本书,我们找法条找不到的时候,她一下子就能找到,因为她在很多重要法条的书页上都做了标签。而且,她可以在一个复杂案件中,提出一个全新观点,把我们从一条死胡同带回柳暗花明。”而朱婷婷为人的落落大方和不矫揉造作,也让人对她印象深刻。
有一次在浙江出差,朱婷婷突发高烧,牙齿打颤,医生说这是一种感冒病菌变异的症状,她被收治入院抢救到凌晨。病情稳定后,她坚持要求完成保全任务,再回到张家港。那一次回来后,她甚至没为自己请一天假在家休息。保全是一个艰巨、繁琐甚至有一定危险性的工作,然而,每一次外出保全,她会让书记员小徐去问问其他审判员:有没有同一目的地的保全,一起弄一下吧。
和这件事一样让朱琴娟印象深刻的还有朱婷婷来去匆匆的身影。“小朱热情纯粹,充满激情,她想要的就只是做好一名法官而已。”而纯粹恰恰就应该是法官的本意。
朱婷婷走了,损失的不仅仅是民二庭,朱琴娟觉得朱婷婷是在整个法官队伍里陨落的一颗明星。
默默送一程
5月24日,为了参加朱婷婷的追悼会,江苏国之泰律师事务所的资深律师冯根华特意推迟了自己出差的日期。和冯根华一样自发前往追悼会的律师、法务工作者,有20多位。他们的出现让在场悼念的人都感觉意外。
这是这群律师对年轻法官朱婷婷的沉痛惋惜和由衷致敬。
冯根华第一次见到朱婷婷是在今年的3月份,“很意外,这么年轻!”从3月份到朱婷婷离去的5月底,认识朱婷婷的时间短暂,但留下的印象美好而深刻:“这个年轻法官不一样,很老练”。
水准专业、善于说理、面带微笑——冯根华这样概括朱婷婷的特点。“她处理案件的思路和方法、观点和意见是很正确的,符合法律规定的,这样一来就减少了对当事人的误导。而且,她追求的不仅仅是结案,而是案结事了,她善于分别站在双方当事人的角度,调解矛盾、彻底化解纠纷。”
冯根华告诉记者,朱婷婷曾经审理过他代理的这样一起股权转让纠纷,原告和被告本是朋友,因为利益发生纠纷。这起案件最终不会有赢家,朱婷婷和冯根华思路一样:建议协商。就这个案件,朱婷婷与原被告双方分别谈话了十几次,与冯根华电话沟通至少20余次。她的耐心、专业和细致打动了原被告,这起案件最终以调解告终。回忆到这里,冯根华说,朱婷婷脸上始终带着的微笑,她个人的亲和力,与当事人的平等对话,诠释了我们所希望的新法律人的形象。
东方法律服务所的陈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这样形容朱婷婷:“她可以不厌其烦地告知案件审理情况。”
在陈健处理的一起涉及小额贷款的案件中,被告当事人有8个。“送达”的一般程序是走EMS快递,如果快递无人接收,就进行公告,从开始送达到公告期结束,原告当事人至少得等3个月,而法院结案周期延长。但朱婷婷不是,快递寄出没人收,她亲自带着书记员去找人,“当今社会人员流动性很大,找到一个陌生人,尤其是一个可能正在躲避诉讼的人很不容易。”但是,这8个被告,朱婷婷全部送达完成,这不得不让陈健肃然起敬。
尽管身处一个内心浮躁的、底线浮动的社会,但是人们总是会被“真善美”触动情感的软肋。一个年轻法官可以得到的尊重,来自于她本人的追求。而朱婷婷价值追求的纯粹性,足以戳破法律的坚硬外壳,抵达一个普适领域,一个适合我们所有人去感知“真善美”的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