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勇是笔者的球友,有时间我们就相约踢球。王勇打中后卫,体型虽大却防守稳健,被戏称为“铁墙”。
王勇说,这辈子他离不开两个地方:一个是绿茵场,他要守卫好自家球门;另一个是公诉席,他要为社会守好公平正义的底线。
干上公诉,人生刚开始
王勇并非法律科班出身,这与后来“全国十佳公诉人”的称号放在一起,似乎有点让人不可思议。
王勇曾在山东省滨州检察院做了五年会计,这让他有机会接触到公诉人,也让他对公诉席产生向往。26岁那年,通过双向选择,王勇得偿所愿,干上了公诉。王勇说,他的人生是从这年开始的。
然而,如何实现会计到公诉人的转型,从门外汉到法律人的嬗变?艰难的课题摆在王勇面前。王勇没被吓倒。此后,同事们经常看到他在工作之余捧起厚厚的法律书,家人们也经常会看到他把自己关在房间里大声背诵法律条文、朗读起诉书……
“对法律,我就像一块干海绵,吸收特别快。”王勇说。
很快,他适应了公诉,爱上了公诉,与公诉再也无法分开。从山东选调到苏州工作时,他最大的行李就是满满几箱法律书。
他的眼里揉不进沙子我一直在问,王勇与一般公诉人有什么不同?一起聊天,一起踢球,我发现他的身上有一种精神,或许能叫做“检察官精神”。
在介绍成绩时,我们通常会拿出一组数据。而从王勇的成绩单里,我注意到了这样一组,追捕追诉漏犯10名,移送职务犯罪线索4起,改变定性追加罪名29件。
在工业园区检察院,办案中王勇发现一条湖南邵阳检察院的抗诉线索,当即撰写6000余字的抗诉建议书,建议该院提起抗诉,同时抄送湖南省院。最终案件得以成功抗诉,邵阳院也回函感谢。
很多人讶异于他这种“多管闲事”的做法,认为自己本就要办理那么多案件,何必再给自己添麻烦,更何况即使成功抗诉了成绩也是别人的。
王勇却不这么认为,他说:身为公诉人,如果看到错误判决而置之不理,就是典型的精神懈怠,就不是合格的检察官。
王勇比一般公诉人只多了一点,他的眼里揉不进沙子。
正义要看得见
王勇认为,刑法、刑诉法是书面正义,而公诉工作就是要将其转变为现实正义。
在没有栏杆的楼梯上,把人一脚踹下去,造成他人死亡,这是故意杀人还是故意伤害致死?对法律人而言,这也许不是个难题,无论直接故意还是间接故意,杀人故意是现实存在的。而犯罪嫌疑人家属会怎么想?普通群众会怎么看?他们能够理解法律吗?这是王勇比其他人考虑更多的一点。于是,王勇和侦查员一起请来画师,用漫画形式还原案发现场和案发经过,让杀人的故意一目了然。
开庭那天,犯罪嫌疑人被判故意杀人,家属和律师均没有异议,听庭人员也表示“这个案件办得清清爽爽”。
生命不息,战斗不止
王勇刚调至苏州市检察院公诉处时,就遇到当时被称为全国三大舆论炒作案件的何某聚众斗殴案。该案案情复杂,社会影响重大,特别是部分人员借助网络炒作干预司法。
王勇主动请缨,带领他的团队重新审查案件,夯实事实和证据。他们准备了40类庭审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庭前不断演练,庭后分析成败。庭审中,他更是全程参与指挥。
案件最终成功办理,不仅得到领导和网友的好评,多地司法机关相继来苏学习办案经验,就连部分辩护律师也对苏州检察官“克制理性”的风格表示赞赏。
这些年,王勇率团队相继办理了“常熟第一美女老板”顾某某集资诈骗案、“11·29”跨国电信诈骗案、江苏口岸最大的走私垃圾进境案等一系列“知名案件”。他说,公诉席是我的战场,生命不息,战斗就不止。
同事有难题习惯找他“寻宝”
“有问题,找王勇”的说法在苏州两级检察机关公诉部门流传甚广。“你跟他提起哪篇文章,只要他看过,就能告诉你在哪本书哪一页。对于法律条文他更是烂熟于心,说他是‘法律百科全书’一点不为过。”年轻干警小杨说。
在王勇的电脑里有一万五千多篇论文,内容涵盖刑事法律和公诉业务方方面面,同事们办案中遇到难题,都习惯去他那“寻宝”。
王勇致力于全市公诉人才的培养。他倡导建立苏州市检察机关公诉业务网站,鼓励年轻干警研讨社会热点事件,促进业务能力的提升。他发起全市公诉业务竞赛,营造你追我赶共同进步的氛围。王勇还长期担任江苏省公诉辩论队教练,三次辅导江苏省公诉辩论队进入中央电视台公诉人电视论辩赛决赛。
王勇说他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他要带出一支能力出众作风过硬的公诉人队伍。
这就是王勇,苏州市检察院公诉二处副处长,全国模范检察官,全国十佳公诉人,一个视公诉工作为生命的人,一个要为社会守好公平正义底线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