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察与诗人很难对号,似乎是地球的两极,相隔遥远。行武者,持枪破案,需要冷静的逻辑推理;从文者,挥笔写作,需要热烈的浪漫想象。如皋市公安局国保大队民警柳永建却能让冰火相融,称得上行武从文亦风流。
“书是他这辈子最大的宝贝! ”对柳永建来说,这次荣获首届全国“书香之家”,虽不比立功受奖,却十分珍视。他有一个与书相伴的诗意生活,在品读中寻求内心深处的淡然,用诗歌咏叹浪漫生活。
从军营到警营从未丢弃书本
警察的本色是诗人。
柳永建喜欢读书,是一个典型的“书痴”。无论是工作还是生活,读书是他最大的快乐,写作是他对生活的感悟。他从军10多年,从警20多年,用笔尖记录下工作和生活中的点滴感悟。
他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当兵时创作的《发射场抒怀》,从警后创作的《交巡警》、《茉莉花》、《故乡》等作品,无一不让人感受到他对工作、对生活所怀有的满腔热情。特别是从警以来,他先后在公安系统多个部门任职,无论在哪个岗位,读书都是他执着的坚守,读书让他的工作受益匪浅。他的诗歌就是在那么繁忙的工作环境中硬是挤出时间写出来的,有时,写得那么婉约抒情,耐人寻味,有时又写得那么铿锵有力,令人振奋。
从“书虫”到“警察诗人”
火热的警营生活,让柳永建充满了创作的欲望与灵感。诗歌《以刑警的名义闪亮》、《警察》发表后,全国各地许多同行有的打电话,有的写信表达自己的感受,鼓励柳永建多写与公安工作联系紧密的诗歌。而他写的诗,往往很多有真实背景。柳永建曾有一位同事,因公牺牲,英年早逝。每到清明,他都会和同事们一起前往献花扫墓。在《又到清明》中,他深情写道:“在这个湿漉漉的春天/战友,我来看你/几朵素洁的小花/在缄默的墓碑旁/悄然绽放/身着警服的你/在照片上向我微笑/泪眼模糊中/往事渐渐清晰/曾经的少年壮志/燃烧在你激情的岁月里……”深刻表达了柳永建对这位战友深深的怀念之情。
多年来,他创作的诗歌先后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法制日报》、《人民公安报》等数十种报刊上发表,不少作品被各大知名网站广为转载。此外,他创作的对联、摄影、杂文、散文等作品先后在《半月谈》、《中国青年》、《杂文选刊》、《新民晚报》等报刊发表。柳永建也因而成了全国公安文联会员和江苏省作协会员。
有一年《人民日报》社的资深记者、著名作家卞毓方先生来访,让卞老感到很惊奇的是,柳永建在忙碌的工作中还能创作了这么多的诗歌作品。
书房是他家最热闹的地方
在柳永建的书房里,他的诗歌作品剪报有厚厚的十多本,这是他多年来辛勤笔耕的结晶,信手拈来,读着那些咏山吟水的佳作,字字玑珠,含蓄而不晦涩,短小而不空泛,率真而不浅薄,每一首诗歌都让人感受到作者一腔激情呼应着时代的脉搏。
柳永建的爱人在法院工作,也是一个“书虫”,更是柳永建诗歌的第一读者。在父母的熏陶下,柳永建的女儿也对阅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一有空闲,就往书房里钻。书房也成了家里最热闹的地方,这既是一家人交流感情的地方,也是见证女儿成长进步的地方。耳濡目染中接受文化熏陶,柳永建的女儿也从小积淀了浓浓的文化底蕴,凭着出色的综合素质获得全额奖学金,被新加坡南洋艺术学院录取。
贾平凹曾写过一篇文章《好读书》,开头便是“好读书就得守穷……”柳永建他不经商、不理财,就好读书,但他不穷,他守着清贫却享受精神的富有。“读一辈子书,行康庄之路”是柳永建的座右铭。他已年过半百,回顾所走过的人生路,读书,让他有了理想和追求;读书,使他有了坚定的政治立场;读书,造就了他的道德情操和人格魅力;读书,让他不断进步;读书,改变了他的生活,也完美了他的人生。
链接:
“从被秋雨溅湿的/宋词中走出/以古典的美丽/向世人展示……”诗歌《中秋月》被编入天津人民出版社和江苏人民出版社共同出版的《亲近母语》语文自读课本(初中卷)。“浓浓的春意/在红红的窗花上开出妩媚/诗意的春联/在炫目的门楣上绽放憧憬……”诗歌《新春》、《仰望国旗》等先后入选由国家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管理司编辑、语文出版社出版的《天人·家国》——“中华赞”诗词歌赋创作优秀作品集和光明日报社出版的《公民道德教育读本——道德之歌》一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