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忠军,海安县司法局李堡司法所所长,他在司法行政战线一干就是14年,他用自己的赤胆忠心诠释了一位基层司法所长的为民情怀,先后被司法部表彰为全国人民调解能手,江苏省司法厅表彰为人民调解工作防激化先进个人、江苏省人民调解能手等。
司法柔情,让矛盾纠纷化干戈为玉帛
群众利益无小事,这句话用在基层调解工作上恰如其分。小事不处理会酿成纠纷,纠纷调解不及时易激化成群体性事件,给国家集体和个人生命财产造成重大损失。在李堡有矛盾纠纷,就有唐忠军的身影,他用司法柔情护佑一方平安。
“唐所长,快来,镇某医院被十几名死者家属围堵了……”6月的一天下午,唐忠军在司法所接到电话后,二话没说骑着摩托车直奔现场。到达现场后,他首先找关键人做疏导工作,安抚死者家属的情绪,事态得到有效控制。随即他与公安民警沟通案情,打电话向上级汇报情况、提出了与有关部门联合调解纠纷的建议。在他的主持下,卫生局、公安局治安大队和司法所,组成了联合调解小组,组织双方当事人进行调解,终于达成了共识。此时已是凌晨三点,但唐忠军布满血丝的眼睛却充满笑意……
14年来,唐所长化解矛盾纠纷700多件,没有发生因调处不当引起的民转刑、非正常死亡等激化案件,用青春和热血守住了基层的稳定。他总结了一套调解方法:政策法律是依据,持之以恒是方法,巧借外力是依靠,正反典型是手段,换位思考是法宝。
司法怡情,让法律走进千家万户
普法,是培养法制情感的重要方法,心中有法,生活中才能守法。司法怡情,让百姓信服法律,为平安筑基。唐忠军在李堡镇探索出因地制宜分类培训、因时制宜突出重点、因事制宜乘势宣传的工作方法,让法制的春风化雨滋润群众心田。
在李堡镇,中青壮年男劳力基本外出务工了,留守的大多数是妇女、儿童和上了年纪的老人。因为文化知识的局限,他们本来就是普法的难点。于是,唐忠军把解决每一起纠纷作为普法的平台,通过案件教育群众。
他还积极营造法治氛围,在镇政府门前广场添加进法治、人口计生、廉政等文化元素,建成法治文化广场。通过法制小故事、案例分析,图文并茂地宣传现行法律,让白天前来办事的群众,晚上到广场上休闲的人们潜移默化地提升了法律意识。
“六五”普法以来,他组织了全镇的普法志愿者开展法制讲座200多场次,发放宣传材料5.2万余份,在全镇营造了学法守法、知法用法的良好氛围。
司法温情,让关爱照亮人生迷途
社区服刑人员、刑释解教人员曾经违法犯罪,社会因此对他们存有偏见和歧视。而大多乡镇司法所发源于社区矫正工作,如何让他们走出心理阴霾,一直是唐忠军这样的老司法所长思考的问题。“不放弃、不抛弃,用一颗滚烫的心,感化他们,竭尽全力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照亮他们今后的路”,成为他工作的一贯坚守。
2012年1月,唐忠军在与社区服刑人员祝某谈话中,了解到祝某身无分文,生活无着落时,他立即和村干部协调解决祝某的基本生活问题。当天下午,就把油盐米醋柴等送到祝某家中,祝某一把拉住唐忠军的手说:“出来后亲人都躲着我,没想到你们却这样关心我,今后如不痛改前非,我再也无脸面见你们了。”春节前,唐忠军又特地给他送来了鱼肉等节日礼品,让祝某也和村民们一样度过了欢乐的春节。了解到祝某有学驾驶的愿望后,他及时帮祝某联系了一位熟悉的教练,并减免了部分费用,让他如愿以偿。
唐忠军协调相关部门为符合低保条件社区服刑人员、刑释解教人员办理低保,解决他们的吃饭问题;积极筹建过渡性安置帮教基地,解决他们的就业问题;积极争取危房改造资金,解决他们的居住问题。这一点一滴的关爱、教育,使他们回归社会之路变得更加平坦。
司法激情,让基层基础风生水起
7月10日,海安县司法行政工作半年总结暨司法所建设现场观摩会在李堡司法所召开。全新打造的李堡所让参会人员眼前一亮。“对照创建省优司法所的标准,积极向镇党委政府汇报,积极向县局争取,当然也要拿出自己的成绩……”唐忠军毫不保留地介绍经验说,“有为才会有位。”他除了按照省优司法所要求规范工作外,还组建各类人民调解委员会和专业调处工作站50个,配备了专职调解员44名、十户调解信息员1638名,确保调解网络健全,覆盖不留死角,使全镇基层司法行政工作站100%达标。
“要作为一名合格的基层司法所长,既要有一颗扎根基层的平常心,守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还要有热爱事业,上为领导分忧,下为百姓解难的责任心。”唐忠军说。当年和唐忠军一起做基层工作的人,不是到领导岗位了,就是调整到相对轻松岗位上了,但唐忠军却仍然坚持在这一“平凡”的岗位上。都说群众利益无小事,司法所作为主要面对基层群众的单位,做好群众工作就是大事。“我也在处理基层群众的矛盾纠纷中成长,让我有一颗大公无私的正直心,在服务群众中历练自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