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江苏长安网 > 一线人物
张家港有个“寻亲神探”
2013-10-28 10:02:00  来源:江苏长安网

  陈晓军,男,1965年出生,张家港市公安局城中派出所副教导员。他曾是一名军人,在部队服役16年,奉献了宝贵青春。2000年,从部队转业,成为一名普通社区民警。在兢兢业业做好本职工作同时,他还把百姓的需求当做自己的职责,利用休息时间到救助站、康乐医院等地义务帮人寻亲。自2004年以来,他通过收集点滴信息,自费用长途电话、网络与有关单位和人员联系,经过反复核查,截止到目前,共帮助105位流浪人员与离散亲人团聚。他还自费建立“寻亲110网站”,免费发布寻亲信息,在苏州大学司法鉴定所支持下,建立了全国第一家“寻亲110”免费DNA鉴定服务。他也被大伙亲切地誉为“寻亲神探”。

  一个偶然机会他让流浪老人回到家

  “警察不仅仅是打击违法犯罪,更重要的是保一方安宁,守护万家幸福。”这是陈晓军的从警之道。2000年,他从部队转业到张家港市公安局担任社区民警。基层派出所事务细碎而繁多,接警的大多数是普通偷盗案件,尤其电动车被盗更是家常便饭。陈晓军因为勤学习、善钻研,他成了派出所创新小组的核心成员,为了起好这个榜样带头作用,他暗下决心要解决电动车易被盗问题,减少电动车被盗案件的发生。为此,他从零学起、从头干起,一有空闲就做模型、搞试验,终于研发出了一套“GPS定位防盗器”,获得了国家专利,为电动自行车防盗发挥了重要作用。

  2004年,张家港市救助站收留了一个老汉,问不出老家,救助站负责人就叫来老乡、分管消防的民警陈晓军私下帮忙。陈晓军花了两个月时间,反复询问、调查,终于搞清楚流浪汉叫涂木生,70岁,安徽潜山人,很快联系了他侄子将老人接回了家。从此,救助站里一旦遇到“疑难杂症”,都会来找陈晓军帮忙。也正是这次偶然的经历,让他多了一个寻亲的副业。而寻亲这个工作,也正好发挥了陈晓军的特长:他曾是南京长江大桥护卫武警,听得懂天南地北的方言;做过刑警,熟悉破案;分管消防业务,对市内地形、单位特别熟悉。一个艰难的坚持这么多年他坚持下来寻亲,并非一件容易事。在陈晓军所帮助的成功找到亲人的100多人中,外地流浪者居多,口音重不说,且大部分是智力障碍和未成年人,有的更是和亲人失散了30多年之久。

  2008年12月的一天,精神失常的流浪者刘普云晕倒在街头。被送到救助站后,她什么也不说。无奈之下,救助站负责人再次求助陈晓军。起初接触刘普云时,陈晓军发现她很有戒心,不允许别人靠近。陈晓军便隔三差五地去看望一下她,每次都会捎些苹果、香蕉什么的。去的次数多了,刘普云的戒备心理渐渐弱了下来。这时,陈晓军尝试着与她沟通:“你是哪里人啊?叫什么名字?”刘普云抬起头,看了看陈晓军,嘴里含糊着发出几个音节:“六安,五老湾。”六安在安徽。于是,陈晓军以民警的身份打电话给当地公安局,询问有没有五老湾这个地名。但是,打了很多电话,都没有得到肯定答复。不过,这一次简短的交谈,让陈晓军听出刘普云的话语明显带着河南口音。他想到自己带过的兵中,有一个是河南驻马店人。于是,他尝试着用河南口音问道:“知道驻马店吗?”刘普云的眼睛亮了一下,说:“知道”。“那你住哪里啊?”“信阳。”陈晓军立即追问,“信阳哪里?”刘普云又挤出了两个字:“罗山。”但陈晓军对这个地方不熟悉,于是,在纸上写了个“罗”字,又在后面打了个问号。哪料到,看到这张纸后,刘普云忽然笑了。她接过笔在后面续上一个“卜”字。接着,她的思维又紊乱起来。不过,获得了这些信息,陈晓军已经很满足了。回去后,陈晓军将他获得的线索在笔记本上罗列开来:信阳、罗山、卜、五老湾。陈晓军登录公安网,搜索了一下,发现在罗山有一个叫东铺镇的地名。“铺”和“卜”在河南口音中是一样的,是罗山县东铺镇吗?陈晓军迅速打电话给罗山公安局东铺派出所,请求他们的帮助。在东铺派出所的帮助下,失踪18年的刘普云回到河南老家与丈夫和女儿相聚。18年前她从家中走失,家人早以为她死了,为她堆了一座空坟,年年祭奠,哪料到18年后,“坟主”竟回家了。

  还有一次,他为一个叫“王丽萍”的流浪女寻亲,电话打到了南京一所学校。当时已是晚上9时许,接电话的是该校总务处一名工作人员,他对陈晓军警察的身份很是怀疑:“现在警察还来做这个?不要来骗我,你的手法太低劣了。”未容陈晓军多说便搁了电话。半小时之后,陈晓军又打了过去,对方依旧十分戒备,并警告道:“不要说了,我会报警的。”就这样反反复复,直到深夜11时,对方才被陈晓军的诚意打动,答应帮他寻找。随着寻亲者的增多,信息资料的保存成了问题。为了让更多的流浪者和离家的人得到帮助,让他们早日跟亲人团聚。2011年9月,陈晓军自费办起了寻亲网站,网站取名“寻亲110亲人亲情网”。“办一个寻亲网站,帮助更多骨肉离散的人。”其实,这个决定在他心中已琢磨了两年,迟迟没有动手的原因是“心里没底”,毫无网站管理经验的他最担心“搞砸了”。建办寻亲网站,单凭自己孤军奋战显然不现实,需要招募一批志愿者。但究竟有多少人愿意加入,陈晓军心里还真没个数。就在他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在QQ群里提出设想时,大伙热情的回应给了他莫大的鼓励。

  在这个网名为“寻亲110亲人亲情网”里,设有“站内新闻”、“寻亲信息”、“寻亲文学”、“如何寻人”、“DNA 鉴定”等栏目。网站由寻亲志愿者义务管理,志愿者多达200多人。申请域名等前期工作需要资金投入,以后每年还要数千元的维护费,这些钱都是陈晓军从自己的腰包里掏出来的。负责建网站的网络公司负责人得知陈晓军自费办寻亲网站时,深受感动,当即表示只收取成本费,不赚网站一分钱。

  寻亲双方是否存在血缘关系,最终还要靠DNA鉴定“一锤定音”,但费用问题却让陈晓军大伤脑筋。他先后联系过全国各地数家鉴定机构,却没有不收费的。“有的人经济条件太差了,别说上千元,几百元都未必拿得出。”陈晓军曾接触过一名河南的寻亲者,连手机都不会使用,让他自己掏钱鉴定,那是不可能的。多年寻亲的经验,让陈晓军迫切地想寻找一家能免费鉴定的机构。

  这时,他想到了曾打过几次交道的苏州大学司法鉴定所。趁着赴苏州参加党代会的机会,他抽空专程拜访了鉴定所的负责人,向他透露了自己的想法。得知了陈晓军的义务寻亲事迹后,该所负责人一口答应为寻亲者免费鉴定DNA,且以网站注册人员为准。陈晓军心中石头落地,顿时觉得信心倍增。

  如今,网站点击量不断攀升,注册人数不断增加,已共有700多人建立了寻亲档案。在陈晓军看来,寻亲也是个技术活,跟破案一样,一个环节出错,步步皆错,到头来前功尽弃。“既然他们找到我,就是把唯一的希望放到我这里了,所以我要为他们负责。”作为“寻亲神探”,陈晓军是名声在外。对于自己的本职工作,他同样干得十分出色。他在城中派出所分管消防工作,虽说是分管领导,其实差不多是个“光杆司令”,事无巨细都得亲自操作,忙得很。在义务助人寻亲的同时,他丝毫不懈怠自己的本职工作,在自己分管的消防工作中,潜心研发出“四色监督系统”,这一成果在全省得到推广;自建的“消防巡查监控系统”获国家发明专利,被江苏省公安厅授予“特别创新奖”,个人主办的消防案件被苏州市公安局评为“十大精品案例”,在全国开展的“清剿火患”行动中,被省公安厅评为先进个人,记三等功。

  陈晓军说,现在,他还经常接到来自新疆、内蒙古、山东、河北、湖南等地的求助电话,希望他帮助找到失散亲人。“血浓于水的亲情不可替代。”陈晓军说,亲情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纽带,张家港是一座文明城市,每一个热心的市民遇到这样的事都会去做。他说,在寻亲过程中,他遇到了很多乐意伸出援手的人,正是这些人的携手才筑起和谐社会的大文明。

  多年的辛勤付出,也让陈晓军收获了一个又一个沉甸甸的荣誉:他先后被授予江苏省首届“十大爱民警察”、江苏省“先进工作者”、全国公安机关“爱民模范”等称号……并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在陈晓军看来,这些荣誉既是对他的肯定和鼓励,同时也是一种鞭策,接下来,他会继续在帮助流浪者寻亲这条路上一直走下去,毕竟,这也成了他生活的一部分。

江苏长安网 © 2012 版权所有

中共江苏省委政法委员会 主办 苏ICP备13051230号

Copyright 2012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