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江苏长安网 > 一线人物
海安丁孝虎:赤子之心求正义
2013-10-14 13:28:00  来源:江苏长安网

  作为全国首家公调对接站的专职调解员,8年来,他与公调对接站的同事们先后参与调处各类矛盾纠纷9500余起,标的额达4200余万,成功避免群体性事件、民转刑案件85起。

  他就是全国模范人民调解员、海安县城南公调对接站站长丁孝虎。

  半路出家的“法律能手”

  7月23日,刚准备吃饭的丁孝虎接到了求助电话。他二话没说,丢下碗筷就赶往某建筑工地。原来,包工头葛某承接工地部分工程,因工人数量不足且天气炎热,工程进度缓慢,发包方要求解约,双方就责任认定和工资结算发生了争议。丁孝虎稳控住现场秩序后,将双方请到附近工棚调解。丁孝虎在批评教育工人过激行为的同时,将双方签订的合同逐条逐句进行分析,告诉他们依法维权的正确途径。最终,双方被他的专业分析彻底折服,达成一致意见。葛某感慨地说:“没想到丁站长的法律知识这么专业,就是去法院打官司估计也是这个结果,听他这么一解释,我服气!”

  2005年,海安县公安局城南派出所成立了全国首家公调对接工作站,丁孝虎被聘成为专职调解员。就在他卯足了劲,想要干出一番事业时,却渐渐感到力不从心。“有一次,一位老大爷找到我咨询赡养问题。由于不是法律专业出身,尽管心中有一把秤,但道理就是说不透彻。”说到这,丁孝虎面露遗憾。为此丁孝虎暗暗下决心,一定要补上这一课。从那以后,他走到哪都带着法律书籍,随时拿出来翻看;单位组织的法律知识培训,他总是第一个报名;调解中遇到知识盲点,及时向法院资深民事法官求教。

  有了专业知识的积累,丁孝虎调解起来事半功倍,当事人对他更是心服口服,渐渐成为了小有名气的“法律能手”。

  潜心钻研的“调解专家”

  除了学习法律知识,丁孝虎还将调解当作一门学问来研究。他虚心向善于做群众工作的同志请教,潜心钻研心理学知识,很快形成了一套属于自己的调解方法。他针对辖区出国劳务企业多、劳务纠纷频发的现状,在站里专门设立出国劳务纠纷调解室,总结出“现场类案件集中调解法”“整体联动调解法”“延时冷静调解法”等,效果十分明显。仅2013年上半年,就成功调处出国劳务纠纷警情18起,为出国劳务人员挽回经济损失33.4万元。

  2011年1月,徐某在海安某劳务公司报名赴日劳务,海安公司将她选送到上家的江阴某公司面试,并签订合同。徐某承诺如果由于自身原因不能出国,将放弃所缴费用并赔偿损失。3月,由于日本地震、海啸和核辐射,徐某不愿赴日,遂向劳务公司索要所缴费用。海安公司表示,徐某是与江阴公司签订合同,对方只愿意退回部分费用。双方为此发生纠纷。丁孝虎摸清来龙去脉后,迅速启动联动调解机制,邀请当地知名律师和老干部协助调解。在双方僵持不下时,丁孝虎采取“延时冷静调解法”,实现时间换空间,最终促使双方握手言和。

  追求完美的“赤子之心”

  丁孝虎常说:“刚开始处理纠纷时容易就事论事,表面上的矛盾虽然化解了,但深层次问题不解决,还是会重蹈覆辙。”为此,丁孝虎注意根据不同当事人和案情,使用相应的通俗语言,弱化刚性对抗;洞察当事人的心理,挖掘深层次根源,运用“情、理、法”,妥善化解争议。

  某小区因自来水管道流黄水,业主拒缴物业费。物业公司也是满腹委屈,因为这是开发商施工的遗留问题,与他们无关。因过了诉讼时效,法院无法受理,遂形成了“你不缴费,我不服务”“你不服务,我更不缴费”的恶性循环。了解情况后,丁孝虎认为:物业费事小,但喝水问题关系到群众的切身利益,一定要从源头化解矛盾。为此,他找来专业人员对管道进行鉴定,同时向派出所和镇大调解中心求援,并联合住建、物价、工商等部门,组织开发商、承建方、物业公司、业主代表进行调解。经过多次工作,最终促成双方达成协议,由各方共同出资更换管道。打开水龙头,看到清澈的自来水,72岁的王老太乐开了花:“真心感谢丁站长,这下我们全家都安心了!”

江苏长安网 © 2012 版权所有

中共江苏省委政法委员会 主办 苏ICP备13051230号

Copyright 2012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