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充实整合网格警务管理力量,以每个网格、警格的小平安,支撑保障社会的大稳定,打牢社会治理根基,宿迁市宿城公安分局按照“网格+警格”双网融合模式和“职能融入、系统融接、机制融优、力量融合、警民融洽”的工作要求,全面实施“网格警务”工程,建成运行高效的“社区警务工作队+社区警务助理”的网格化警务管理机制,取得明显成效。
截至目前,188个警格150名警务助理共走访群众3万人次,排查化解矛盾纠纷120余起,排查治安、安全隐患200余处,收集各类案件线索30余条,协助民警破案12起。
以做“细”警格为立足点,夯实社区警务根基
“大叔,这是您的身份证,请收好。谢谢您配合我们的工作!”在宿城区某小区出租房屋内,殷万里双手递还身份证后,边说边将流动人口信息采集表放入随身携带的社区警务工作包中。
“王经理,安全通道一定要保持畅通,千万不要再堵上了,那可是安全隐患啊!”在宿城区某宾馆,看到上次检查发现的问题已经整改到位,祁威又叮嘱一遍。
虽然工作地点不同,但殷万里、祁威有着相同的身份——宿城公安分局社区警务助理。
2月23日,宿城公安分局举行“网格警务”工程启动暨社区警务工作队授牌仪式,120余名专职社区警务助理经过三个多月的专业技能培训正式上岗开展工作。
与传统意义上的警务辅助人员即辅警不同,社区警务助力只负责与社区警务相关的工作,而且“定人定格”,以专业技能服务专属社区警务网格中的群众。
“定人定格”,即每个社区警务网格配备一名社区警务助理,按照城乡有别的原则实行“一格一助理”,城区按实有人口不超过5000名的标准划分警务网格;农村地区按照实有人口不超过8000名的标准划分警务网格;在治安复杂区域,每一警务网格原则上同时满足流动人口不超过500名或出租户不超过200户,每一个警务网格至少配备1名社区警务助理。
以做“优”运作模式为切入点,规范工作职责落实
今年初,宿城公安分局部署开展了网格警务工程,结合网格化管理划分的104个社区警务网格,按照“1个社区民警+N个专职社区辅警”的模式配备社区专职辅警,并建立健全相关管理和运行体系。明确了工作思路,规范了工作职责、工作任务及工作目标,即“四化四清单”“六进六必做”“双百保平安”。
“四化四清单”即全力打造工作目标精细化、业务清单流程化、网格勤务规范化、队伍建设职业化的社区警务工作队,充分运用日、周、月、季四份工作清单;“六进六必做”即特殊人员家庭必进、老党员干部家庭必进、人员密集型企业必进、场所行业必进、出租房屋必进、工地等暂住人口集中区必进;警民联系卡必须发放、走访对象基本信息必须采集、采集的电话号码必须在社区民警工作平台内更新到位、群众对公安机关的意见建议必须收集整改到位、防范宣传工作必须扎实开展、矛盾纠纷必须尽心化解。“双百保平安”即通过网格警务工作实现源头信息采集率和隐患整改率达100%,确保群众安全感、满意度、警民熟知率大幅提升。
同时建立“社区民警+社区警务助理”捆绑考核制度,严格考核奖惩,由社区民警对其警务助理人员进行初评,再由各派出所开展考评,然后公安分局进行审核和抽查,考评结果与警务助理奖励相挂钩,充分发挥考评的目标导向和激励促进作用,增强警务助理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
以做“实”服务功能为着力点,深挖警格基层潜力
按照“1对N”的原则布建网格警务工作室,社区民警和警务助理依托工作室开展矛盾纠纷调解、防范宣传等工作,延伸就近就地为民服务的渠道和触角,切实发挥警务工作室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桥头堡”作用。社区警务助理,可以在社区民警的指导下独立开展五项工作:收集社情民意,排查、分析社情动态和突出治安问题;管理实有人口,了解掌握辖区实有人口基本情况;组织安全防范,组织开展防范宣传、警情通报、社区巡防等;维护治安秩序,开展治安安全检查,督促隐患整改,预防案(事)件发生;开展群众工作,接受群众报警求助,办理群众申办事项,参与排查调解群众矛盾纠纷。
“安全感更足了!”在宿城区经营服装生意的淮安人刘女士说,几年前她刚到宿城区就目睹了一场街头打架斗殴事件,“虽然当时类似的事件也比较少,但确实很担心。这两年在街头吵架的都很少见,而且巡逻的保安多了,也更负责了。”
“流动人口和出租房屋登记量翻倍。”宿城公安分局治安大队防范中队副中队长左俊杰说,治安重点人群进入宿城区即被“关注”,各类治安隐患及时发现并排除。
宿城公安分局建立起“1办17队69区188格”网络架构,“1办”即在治安大队设立的基础工作办公室,实体化运行基础工作专班;“17队”即17个派出所各成立一个社区警务工作队;“69区”即分局69名社区民警警务责任区;“188格”即在综合衡量辖区住户、商铺、场所、单位、人口数量及治安复杂情况划分的188个社区警务网格。5月底前,宿城公安分局将实现“治安防范到格、信息采集到格、矛盾化解到格、法制宣传到格、服务群众到格”,确保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明显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