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5日下午,南通市金融单位防范通讯网络诈骗案件表彰会在市公安局召开,对去年以来在防范通讯网络诈骗犯罪工作和集中打击“盗抢骗”犯罪专项行动中有突出贡献的52名银行工作人员进行了表彰,各奖励1000元。通过推行“三问二看一核对”堵截流程和责任倒查机制,2016年,南通银行业金融机构成功防范通讯网络诈骗案件875起,避免群众资金损失1228万元,筑起阻截通讯网络诈骗犯罪的“最后一道防线”。
近年来,不法分子冒充公检法等单位工作人员,以银行卡欠费、涉嫌洗黑钱或者账号被犯罪团伙利用等为幌子,听过打电话或发短信诱骗、恐吓的方式,诈骗群众钱财。此类犯罪具有很强的迷惑性、欺骗性,群众极易上当受骗,且往往损失巨大,社会危害严重,影响十分恶劣。
对此,南通警方持续不断地组织开展打击防范通讯网络诈骗犯罪专项行动,集中优势警力开展破案会战。同时通过多种形式大张旗鼓地开展宣传预警工作,帮助广大市民提高防范意识。尤其是针对此类犯罪特点,会同银监部门抓住银行柜面汇款这一关键环节,推行“三问二看一核对”堵截流程和责任倒查机制。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南通全市通讯网络诈骗案件发案同比下降33.6%,且去年以来通过银行网点柜面转账导致资金被骗的案件大幅下降。
2016年8月1日下午,中国银行海安贵都支行大堂引领员张娜察觉到客户仲女士不停地接打电话,神情紧张,且要求将一张大额未到期的存单转存到自己名下的一张银行卡上,并申请开通网银。张娜当即怀疑客户可能遭遇了诈骗,立即对仲女士进行防范宣传,劝说其不要轻信不明电话和信息。不料,仲女士在接了一个电话后又急匆匆离开。银行网点负责人狄玉梅得知后,追回客户。通过耐心解释,避免仲女士140万元受骗。原来,仲女士当天接到一陌生电话,对方自称是公安局办案民警,以仲女士身份证被他人盗用,涉嫌犯罪为由,要求其将所有资金转入名下同一张银行卡上,然后开通网银,公安机关将帮她把账户保全。
“有说骗子是自己的老公、有说是舅舅、有说是儿子。”南通市公安局内保支队工作人员说,他们在梳理情况时发现,察觉到有人劝阻,骗子要求受害人离开较为常见,但也不乏一些奇葩的借口。
据悉,此次受到表彰的52名银行员工都是在工作期间,通过“三问二看一核对”,见疑不放,主动发现客户被骗并劝阻成功,有效防范了一批被骗金额至少达5万元的通讯网络诈骗案件的发生。
南通市公安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他们将加大与银行业金融机构的协作力度,进一步筑牢防范诈骗的“最后一道防线”,同时健全完善嫌疑账户快速查询、动态监管、资金冻结等机制,最大限度地为被骗储户挽回经济损失,为侦破案件创造有利条件。
当天,南通市见义勇为基金会还表彰了5位提供重要线索、证据或现场抓获犯罪嫌疑人,为公安机关破获“盗抢骗”案件起到关键作用的市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