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9月,江苏省率先启动消防大数据工作平台建设,用现代化的科技手段,助推消防理念转型升级。2016年新春伊始,围绕消防大数据的各项工作已有序推进,苏州作为试点城市,正在对取得的阶段性进展和对未来大数据的应用运筹,做专业思考梳理,以及实践路径的推演。
多网融合,用时空可视化系统研判
苏州全市信息化基础较高,但受独立平台影响,信息传递环节多、失真大、回溯难,给消防研判、监察管理带来巨大挑战。苏州市消防部门在苏州市政府的支持下,通过公安内网、政务外网、互联网的全面对接,实现三网融合。以消防单位为数据核心,全面联通公安、安监、交通、规划、住建、工商等相关单位。为大数据系统提供基础支撑。同时,在网络支持下,全面收集企事业单位消防信息。利用互联网技术过滤清洗无效信息,最终以标准化业务数据的形式入库建档,作实数据从而为大数据系统提供基础数据服务及预测数据。开始实现数据可视化功能。
通过时空可视化分析系统及动态仪表盘,各级官兵可从不同维度、分析研判历史火灾成因、场所、损失等信息,对每日各时间阶段消防监督检查工作质态进行分析,通过可视化数据,更容易地发现数据存在问题。并以此形成崭新的案件研判形式。消防官兵不再需要汇报式、资料式学习,而是通过时空可视化分析系统进行动态研判。如规律研判、火灾研判、抢险救援研判等数据资料。各级指挥官一览每日接警数量、火灾数量、检查单位数量等常规工作质态。根据横向纵向对比,查看各级每日工作质态对比。
通过无纸化案件研判,各级官兵可深度挖掘火灾隐患与个信息维度的关联关系,能够全方位、多角度对工作质态进行自查,维持健康的工作状态及效率,进而提升消防业务能力,进行自查,维持健康的工作状态及效率。
“1+N模式”构建火险预警系统
当前,组织开展消防安全监管基本是“运动式进行部署、人海战开展检查、铁腕式查处问责”,“一人得病、全家吃药”的工作模式,给目前“人少事多”的消防工作现状带来挑战。如何才能在火灾发生前,高效准确地找到火灾隐患并消灭隐患成为做好消防工作的重中之重。通过消防大数据平台的“1+N模式”,可以最大限度缓解这一矛盾。
火灾风险大数据预警系统。如今苏州消防利用时空可视化分析系统和动态仪表盘所汇聚的所有有效数据通过PACR 数学建模,构建火灾风险大数据预警系统。系统可根据不同条件将建筑的火灾危险性进行可视化处理。根据历史火灾数据,以不同维度进行过滤,实时预测火灾发生概率及分布情况。帮助工作人员第一时间发现最有可能发生火灾的建筑,提高日常巡检指向精确度,及时消灭火灾隐患,发挥有限警力的最大工作效率,最大限度避免火灾的发生。
苏州市单位消防安全平台。消防单位与网络进行深度合作,通过微信企业号,建立消防与单位消防管理人员的直接渠道。工作精细到人,任务精细到部位、环节与检查内容细化的工作安排提高单位消防管理人员的业务能力。通过苏州消防微信企业号,为企业提供无纸化台账,强化交流机制。引导企业消防安全主体责任落实。
危险源实时管控功能。为重大危险源提供24小时监控服务。系统可每小时上报一份企业危化品数据库、实时展示码头危化品存储情况。对储存重点危化品的高危区域进行标注、分类显示不同级别危化品详细信息。通过数据整合,对5000余家危化品企业的九大类危险品种类、数量、安全处置方法分类标注,进行在线监管。为科学决策赢得先机。
交通危化品运输实时监控系统。通过接入苏州市交通局货运单位、货运车辆、从业人员、电子运单数据等信息,实时查询车辆车牌号、车辆类型、危险品名称、应急处置方案、驾驶员及押运员姓名、联系电话、始发地、目的地等信息的位置及运输物质基本情况。实时掌握全市危化品运输车辆。
利用数据落实主体责任,“积分化”管理行为
在当前经济飞速发展、社会单位数量大量增加的情况下,责任无法落实企业主体,消防监督部门的这种保姆式的消防管理手段难以真正发挥效能。缺乏直接的利益激励机制,消防安全主体责任难以落实。
通过运用消防大数据的全新管理新模式。消防机关与社区警务平台、企事业单位、政府部门形成数据融合。企事业单位将消防管理数据实时反馈至消防大数据平台,通过预测研判,将火灾隐患分析报告传送至社区警务平台,最终监管情况反馈将送达政府部门,通过政府部门出面监督管理单位,落实企业主体责任。
对于单位消防安全管理人,在“桂花分”信用系统的支撑下,单位消防安全管理人的消防安全管理行为数据将被积分化,消防安全管理人将根据其在单位的消防安全管理行为和成绩获得对应的积分,该积分对消防安全管理人在行业内的发展具有一定借鉴、参考价值,利于促进消防安全管理行业良性发展。我们可将三令五申、苦口婆心的“保姆式监管”,转变为企业主动、消防单位引导“校长式监管”。联合相关机构真正形成多方联合监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