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苏州市经济规模、人口总量实现了历史性突破,城乡一体化发展给社会管理特别是农村、社区消防管理带来新挑战,火灾防控难度剧增。全市农村、社区火灾约占总数的70%,亡人数更是占到八成以上。为有效解决这一制约平安建设的难题,实现科学发展、保障和谐发展、助推率先发展,我市从强化组织、夯实基础、注重创新、综合治理入手,积极探索加强基层消防管理新途径。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以加强和完善基层组织领导为根本,层层落实管理责任。一是着力加强基层管理制度建设。市政府先后出台《关于全面加强农村消防工作的意见》、《农村、城市社区消防建设标准》等文件,指导开展农村、社区消防工作,通过逐级签订年度目标责任书将消防管理责任明确到镇、村。成立乡镇消防安全委员会,落实镇、村消防安全责任考评,逐步形成由乡镇(街道)政府牵头,安监办、派出所、村(居)委会和综治办协同配合,市、镇、村群防共治的消防管理体系。二是大力开展乡镇消防机构设置。我们在不新增编制的情况下,充分整合镇政府、公安派出所、政府专职消防队和安监办等力量,因地制宜设置多种模式的乡镇消防机构,实现了基层消防工作有人抓、有人管,抓到位、管得好。张家港“防消合一”消防中队,常熟、昆山、吴江、园区等地乡镇政府“消防安全管理办公室”实体化运作3年多来,地区消防安全管理质态和火灾防控水平明显提升。三是全面推进基层消防网格管理。一方面,通过将消防管理网格由区、市划分至村和社区,形成责任明晰、机制健全的基层消防管理网络。组织培训2100多名乡、镇长和村、社区“两委会”负责人,切实提升基层消防管理人责任意识和管理水平。另一方面,将社区民警统一纳入消防监督工作体系,形成自下而上、条块结合的“网格化”消防监督管理模式。目前,全市1870个行政村、社区划分成1703个网格责任区,对应202个公安派出所1700名社区民警,实行分片包干、责任捆绑、对口指导。
二、以深化和发展多种形式队伍为保障,形成综合防控体系。一是大力发展政府专职消防队。我们按照正规的建制编制、正常的经费来源、统一正规的管理要求,参照普通公安消防站标准,组建了38支政府专职消防队,经费由县(市、区)、镇财政分级负担,承担区域性灭火救援任务。专职消防队具有布局合理、力量集中、装备齐全、便于调动的明显优势,是地方消防队伍中最具战斗力、保障最为稳定的队伍类型,已成为苏州基层消防工作的一大品牌。二是巩固调整派出所保安联防消防队。我们从1996年开始,依托乡镇公安派出所,购置轻便消防车和消防泵,专门建设消防车库和值班备勤室,组建派出所保安联防消防队,担负乡镇地区一般火灾扑救任务。经过不断调整巩固提高,全市共建有派出所保安联防消防队75个,配有消防车107 辆,消防泵130台,队员959人,使消防保卫力量基本覆盖到全市农村。三是积极发展志愿义务消防队。我们紧紧依靠农村治保组织,采取村级企业出资,居民志愿加入的方式,积极发展村、社区志愿义务消防队,并为他们配备必要的消防装备和器材。仅昆山市玉山镇就一次性投入460万元,购置144辆消防巡逻车及手抬泵、消防水带等器材,配备辖区所有农村、社区。目前,全市农村、社区已配备小型电动消防车1670辆,平时用于消防巡查宣传,火灾时能第一时间处置,成为名符其实的“红色消防安全流动哨”。
三、以推动和落实隐患综合治理为抓手,不断创新工作机制。一是依托“好管家”平台,形成立体巡防机制。我们在中心城区建立“好管家”社区综合网格化服务平台,依托公安路面监控探头、公共部位巡更点、控保建筑内点式智能火灾探测器等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整合社区、公安、消防、城管等11支队伍,通过落实社区治安巡查和城市综合管理,实现地面消防巡逻与视频监控相结合,构建快速反应、资源共享、全天候运转的城市网格化管理体系。同时,以村、社区为单位组建消防安全巡查服务队,落实全天候消防巡查,及时发现和排除火灾隐患。二是依托社区警务平台,构建多警联勤机制。依托公安社区警务平台消防管理模块,人口、治安、出入境、消防、网监、国保、内保等7个具有企事业单位和行业场所管理职能的警种,实行平台信息综合应用、动态管理和网上协同办公,打好消防管理的“组合拳”。特别是针对当前农村、社区“群租”现象和动迁小区消防管理缺失等难点问题,在社区民警源头采集、分级管理基础上,建立多警联动、协同处理机制。仅2011年全市就通过平台开展监督检查16万余次,发现、整改火灾隐患1.3万余处,同比分别增长3.5倍和4.1倍。三是搭建“多媒体”平台,完善信息互通机制。我们与移动、联通等通信运营商合作,在农收农忙、严寒酷暑和时令节日等火灾相对高发时期,发送消防公益短信,提醒用火用电和燃放烟花爆竹安全,宣传秸秆焚烧的危害。充分利用社区警民QQ群、消防博客、微博等载体,听取群众对消防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并通过开展有奖举报鼓励群众查找和发现身边的火灾隐患。针对个别消防管理难题,我们还通过“警民恳谈”的形式协调解决问题。去年,我们就召集房管、小区业委会、物业公司、房产公司、居民代表召开“警民恳谈”会,成功协调解决了多个居民小区高层民宅建筑消防设施瘫痪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