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面对空前繁重的审判任务,苏州两级法院紧紧围绕司法为民、公正司法工作主线,突出执法办案、深化改革和自身建设三个重点,着力打造在全国有影响力的苏州法院工作品牌。前不久,来苏视察调研的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周强对苏州两级法院在公正司法、司法为民、服务发展、改革创新以及队伍建设等方面所取得的成绩给予充分肯定,并希望苏州两级法院各项工作继续走在全国前列。
2013年-2015年,苏州两级法院共受理各类案件499969件,办结460375件,年均增长率分别为19.4%和18.3%,比2010-2012年期间分别增长58.9%和50%。“我们深知,既要办理好手头的案件,又要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这是苏州两级法院应有的责任和担当。这也倒逼我们着力研究解决自身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努力取得让群众看得见、感受得到的成效。”市中级人民法院党组书记、院长叶兆伟说。
坚持公正司法把握“服务大局”基本要义
今年2月底,常熟市隆盛公司按照重整计划,在复工后10日内清偿了全部债务及相关破产费用,公司在建楼盘已恢复建设。这标志着我省首例房地产企业破产重整案成功。
这是全市法院积极当好协调发展“服务器”的一个缩影。在市中院的指导下,全市法院探索尝试“关联企业依职权合并重整”等做法,及时挽救有发展前景的企业,妥善处理“僵尸”企业,取得良好效果。常熟法院被最高法院确定为“破产案件审理方式改革试点单位”。
近年来,市中院党组贯彻最新发展理念,在已有的服务发展五大平台基础上,积极推动全市法院当好“创新发展、绿色发展、协调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的“法治服务器”,努力发挥司法的引领示范和保障促进作用。
据介绍,全市法院深入推进知识产权审判“三合一”试点工作,著作权案件跨区域划片管辖等制度受到全国人大代表视察组的好评;探索建立环境公益诉讼制度,发出全国首张环保执行令,受理全省首例涉资源保护型行政公益诉讼案件;积极促进社会公平保障体系建设,就教育、医疗等社会保障问题发送司法建议322份,得到有关部门的积极反馈。
没有金刚钻,揽不了瓷器活。全市法院从严规范各项审判执行工作,不断健全审判工作机制。针对醉驾、赌博、盗窃等常见犯罪认定中的法律问题,会同有关部门出台工作意见,统一裁判尺度。联合相关部门,在全国率先出台家庭暴力告诫办法,受到国务院法制办、全国妇联立法调研组的充分肯定。
践行司法为民增强“广惠于民”的司法供给
“以前觉得法律离我们很遥远,现在法庭设到家门口,维权方便了,更学到了许多法律知识。”近日,见证了虎丘法院华通社区巡回法庭十年历程的居民林阿姨感慨地说。
近年来,市中院党组提出了“切实增强 ‘广惠于民’ 的司法供给”的工作思路。一方面从缩短供给距离入手,让司法服务更加贴近人民群众。自2013年以来,全市法院借助“和谐共建”平台,组织法官下基层2.2万人次,巡回审判2.7万件次,举办法制讲座419场,现场接待群众咨询7.4万人次。另一方面,从促进供需匹配入手,让司法服务更加契合人民群众的实际需要。在全国率先搭建“居住证信息管理共享平台”,推出“假日法律诊所”、高温天特情处置等人性化举措。
与此同时,在市中院的推动下,全市法院着力打造精细化诉讼服务,努力让每一名涉诉群众都能感受到司法的关怀。近年来,诉讼服务大厅、网上诉讼服务中心和12368诉讼服务热线“三位一体”的诉讼服务中心建设成效明显,为当事人和社会公众提供“一站式”诉讼服务28.7万人次。网上诉讼服务功能也不断完善,目前已完成网上立案2701件。
深化司法改革加快“创先争优”前进步伐
2015年4月,市中院和张家港法院被确定为江苏省司法体制改革试点单位。市中院党组高度重视,成立了专门的领导小组和工作机构,研究确定了“突出重点、先易后难、强化协调、稳妥推进”的工作思路,有序开展相关工作。
工作中,市中院注重上级要求与自身特色的对接,围绕“让审理者裁判、由裁判者负责”出台专门意见,推进以合议庭制度改革为核心的审判权运行机制改革,放权合议庭、书面合议、法官会议等改革亮点引起《法制日报》等主流媒体的关注。在放权的同时,市中院积极探索审判责任机制,规范院庭长对合议庭的监督指导职能,明确监管方式,全程书面留痕。
据了解,市中院还注重抓好各项改革举措之间的统筹协调,实现整体推进。认真落实立案登记制,开展行政案件相对集中管辖试点工作。着力推进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强化庭审中心意识,全面落实证据裁判原则,就非法证据排除等问题开展专题调研。大力推进人民陪审员制度改革,全面完成人民陪审员“倍增计划”,全市法院新增人民陪审员1039名。吴中法院被最高法院确定为“全国人民陪审员制度改革试点法院”。
强化信息化建设发挥“科技强警”蝶变效应
“真没想到,上网也能查询执行款到账情况!”近日,申请执行人王某通过昆山法院执行纠纷款明细公开平台获知其执行款已经到账后高兴地说。
近年来,市中院党组提出“努力使法院信息化水平与苏州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工作目标,出台专门意见,着力推动一体化的审判执行、诉讼服务、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大大提升了信息化工作整体成效。
执行工作事关当事人合法权益兑现,也是信息化建设的“重头戏”。在市中院的推动下,全市法院建成了具备统一指挥、快速反应、协调联动、信息公开等功能的执行指挥中心系统。针对被执行财产难找的实际,市中院牵头与35家银行建立“点对点”查控系统,据此查询存款281.1万余次,涉及案件5.6万件。
据市中院执行局局长刘正芳介绍,针对被执行人难寻的特点,法院会同公安机关建立了协助查控被拘留人联动机制,尝试引入人面识别查找系统,共司法拘留1789人,限制出境1205人。失信被执行人名单集中曝光、限制高消费等工作持续推进,累计录入全国法院失信被执行人名单库4.4万人,并通过微信、户外大屏等公开曝光1.2万人次。
同时,全市法院不断完善淘宝网司法拍卖等执行财产处置方式,尝试“一次公告三次拍卖”做法,联合银行开展“E拍贷”业务,为公众参与房产网拍提供融资平台。目前,全市法院已累计完成司法网拍5973件,成交额122.3亿元,为当事人节省佣金3.6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