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江街道:为民服务当好“媒人”
日前,三盏崭新的路灯在平江街道曹胡徐巷55号内小巷竖了起来,住在这里的18户居民纷纷拍手称快,今后再也不要担心夜间出行的安全问题了。
平江街道是一个典型的古城区街道,辖区内古建老宅、老街小巷、弱势群体和外来人口较多,如何创新社会治理模式,实现经济社会和民生福祉的同步发展,成为街道发展的重要课题。平江街道党工委书记明岚介绍,街道根据自身实际,坚持“党建引领”和“以人为本”,提出多元参与古城保护和社会治理的新理念。今年以来,街道以开展党组织为民服务工作为契机,通过项目化运作的方式,不断优化政府职能,理顺职责关系,实现基层减负增效,改善民生福祉,切实打造了为民服务的新模式。
老百姓有了自己的“实事工程”
“现在晚上小区道路上停满了车,影响了我们老年人的出行安全。”“北园路路口一到下雨天就积水,能不能帮我们向上级部门反映。”日前,一张特殊的意见征求表贴在了北园社区公示栏内,吸引了附近居民前来询问。大家纷纷将对于社区新一年的建议反映给了工作人员。据社区工作人员介绍,社区将梳理出居民的共性需求,以项目化运作的形式加以解决。
为提升社区居民自治水平,平江街道针对老城区居民的内生需求,以“民事民议民决民办”为工作思路,在原有基础上试点实施了党组织为民服务专项工作,这项工作由姑苏区委组织部、区民政局、区财政局共同推出,各社区每年有20万元专项经费。经费面向社区党员和居民,解决党员群众最关心、最迫切、最直接的实际需求,服务需求由党员群众提出,项目形成由党员群众决策,实施主体由党员群众选择,实施效果由党员群众评定,以项目化操作实现专款专用和严格的流程控制。在平江街道,像蕴秀园小区华丽转身“精品社区”、历史街区古井老井维护、老小区围墙改造、大院文明公约等“实事工程”都由居民们自己“做主”实施。真正实现了从以往提供“套餐”到居民选用“自助餐”的转变,居民自我管理的意识能力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
党组织当好居民群众的主心骨
“谢谢你们周到的服务,为我们老年人解决了困难。”钮家巷社区组织苏州市立医院本部的党员志愿服务队为90周岁以上老人进行了入户体检。医疗小组包括全科医生、抽血护士、B超医师、心电图医师、药师。体检内容不仅有血常规、血糖、血脂四项、肝肾功能、尿常规,还有心电图、B超声和体格方面的检查。医疗小组还为每名老人配备了家用保健小药箱。主检医生将会根据体检结果,为老人们逐一解读体检报告,并进行个性化指导。
古城区居民对街道、社区服务的依赖性较强。街道党工委作为辖区社会治理的核心党组织,坚持从居民的实际需求出发,发挥政治引领和服务功能,当好“媒人”牵好线。通过整合辖区能利用的各类资源,按需为居民服务,利用居民自治项目化、居民专项公约、汇丰社区伙伴计划等形式,转变原有线性的社会管理模式,建立“党组织领导-社区搭台-居民决策-社会组织承接”的多维立体的社会治理模式,实现了居民自治工作的全覆盖。“民情直通车”、“社区咖啡馆”等新型议事方法,将居民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以“居民议事会”、“共治协商小组”等形式讨论协商,共治解决。其中“健康速递——关爱长寿老人项目”、“古井老井维护项目”、“蕴秀园小区门楼建设项目”三个项目获得评议通过,并顺利实施。
孵化平台助力社会组织转正
在历史街区社区,谈起“朝霞学习组”,大伙都会竖起大拇指。这个草根社会组织由12名平江历史街区原住民组成,闲暇之余组员们经常拿着相机,穿梭在老街小巷之中,搜集整理平江路上众多古迹的历史。在街道和社区的牵头下,“朝霞学习组”报名参加了“汇丰社区伙伴计划”,他们精心申报的《传承苏派文化构建书香街区》项目脱颖而出顺利中标,获得了专业指导和资金扶持。有了针对性的扶持后,“朝霞学习组”成功转正。在组长曾北海带领下,这个草根组织积极投身古城保护项目,陆续编写了《平江古街随谈》、《水乡河道寻踪》、《平江十二景》、《苏州古城漫话随记》等本读本,受到了景区游客和居民的称赞。
为更好地帮助辖区草根组织、社会组织发展,平江街道充分利用了市、区搭建的社会组织孵化平台,帮助这些团队“孵化成长”。目前,街道共注册各类社会组织49家,备案88家;各级公益创投累计中标12个;荣获3A级社会组织7家,2A级社会组织18家,1A 级社会组织12家;其中历史街区社区还获得“汇丰中国社区建设计划”扶持,还有“童心院巷——青少年社区发展综合服务项目”等5个项目中标。项目内容涵盖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心理保健、青少年的课业辅导、家庭成员沟通等,受到了居民们的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