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是每个家庭的重心,一个孩子连接2-3个家庭,抓好青少年教育能有效带动家庭学法、尊法。南通市从青少年群体入手,破解法制宣传全覆盖难题,逐步推进重点对象全覆盖。11月20日,南通市法制宣传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教育局、司法局联合召开全市青少年法制宣传教育现场推进会,进一步落实“六五”普法规划和中央五部委出台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青少年学生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的意见》。
会议提出,今后南通市青少年法制宣传教育重点在教育主体、教育阵地、教育形式上实现青少年法制宣传的全覆盖,即推行三个“三位一体”机制,简称“三三”制。一是完善“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主体。从教师入手,提升学校普法水平。探索设立法制教育专职岗位,加强对校长和教师的法制培训,推广“普法名师”的选拔和展示活动,进一步明确“名师”职责,量化任务,完善工作机制。从家长入手,带动学生守法意识。充分利用好家长学校这个平台,加强与家庭的沟通交流,畅通学生、老师、家长三方通道,形成家庭和学校良好互动。从社会入手,重视特殊青少年法制教育。特别重视特殊青少年群体的法制教育工作,对不良行为青少年要密切关注,对于强制隔离戒毒所、看守所等特殊场所内的青少年,要针对其特殊心理和生活经历探索出更具针对性的普法方式。二是打造“实体、纸媒、网络”三位一体的教育阵地。充分突出实体阵地的实践性。积极协调国家机关、政法部门向青少年开放,通过观摩执法、司法过程,强化青少年对法治的直观感受。充分彰显传统媒体的全面性。选取与青少年日常生活相关的法律知识和典型案例予以宣传,探索编制青少年法制读本或案例集,设立法律图书阅览室,添置法律图书和法制音像教材,营造整体法治文化氛围。充分发挥新型媒体的互动性。探索开通青少年法制教育QQ群、微博、微信公众平台等,增加互动版块,借助新媒体阵地形成与青少年沟通的双向通道。利用家校通等移动媒体阵地定期发布普法内容,促进家长和学生共同学习。三是构建“知、行、趣”三位一体的教育模式。“知”包括知识和理念,即根据普法对象,区分普法要求和普法内容。根据大、中、小学学生对法律的认识程度和接受特点,安排不同的宣传内容和重点,对于留守儿童、不良行为学生、失足青少年等特殊群体进行有针对性的法制教育内容编排。“行”是法制教育的目的,也是衡量法制教育效果的标准。即注重知识性和实用性的统一,注重言传和身教的统一,老师、家长以身作则,践行法治。注重灌输和体验的统一,多安排观看案件或者模拟法庭等实际情景和虚拟情景的体验,从而实现“知”与“行”的融合。“趣”是要坚持“以人为本”,顺应青少年欣赏习惯、接受习惯和心理需求。多采用动漫、普法游戏之类的载体形式,体现趣味性。可以充分利用新媒体通过微电影等形式传播法治理念,体现法制教育与人文、艺术的融合,提升法律知识的渗透性、辐射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