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市精心构建基层综治“3+1”工作平台
2013-10-30 10:45:00  来源:江苏长安网

  近年来,徐州市按照省综治委深入推进综治和平安建设工作部署,立足实际,创新思路,积极开展基层综治和平安建设工作平台建设,着力打造以县(市)区社会管理综合服务中心为龙头、镇(街道)政法综治工作中心为支撑、村(社区)综治办为基础、遍布全市的中心警务室为补充的“3+1”综治工作平台,实行一站式服务、一体化运行、一条龙受理、一揽子解决的运行模式,初步构建起资源共享、上下联通、功能齐备、运转高效的基层综治工作网络。 

  一、创新思路,整体推进县级社会管理综合服务中心建设。今年初,围绕立足实际、积极探索、突出职能、注重实效的总体目标,在全市推广县级社会管理综合服务中心建设。对中心建设提出了具体要求:独立办公,总面积不少于3000平方米;对外设立便民服务大厅,设置相关服务窗口;对内设立情报信息研判中心、矛盾纠纷调处中心、涉法涉诉接访中心、网络舆情管控中心、平安创建督导中心等职能部门,整合相关部门人员、招聘部分综治社工入驻中心工作等。同时,还要求镇级政法综治工作中心实现与县级社会管理服务中心联网,实现县级社会管理综治服务中心对区域综治工作平台的实时调度、统一指挥,使中心成为县级社会管理与服务的指挥中枢和领导核心。目前,铜山区、沛县、鼓楼区社会管理综合服务中心已经正常开展工作,睢宁县、邳州市、新沂市、云龙区社会管理综合服务中心即将投入使用,其他县(市)区中心建设正在紧张施工中,基本在年内完工。 

  二、规范建设,着力巩固镇级政法综治工作中心核心地位。大力开展综治和平安建设一体化达标活动,变单纯强调硬件建设为注重管理运用,深入开展示范镇(街道)建设工作。一是进一步明确建设标准。量化镇(街道)政法综治工作中心进驻单位、常驻人员以及硬件标准。二是进一步明确职能任务。积极向民生服务、政务服务拓展,向群众投诉受理、救助帮扶、法治维权等项目延伸,向上门入户、跟踪结果转变。三是进一步规范规章制度。坚持议事制度、例会制度、通报制度、考核制度、记实制度,制定政法综治工作中心不同岗位的规章制度,将中心运作纳入规范化发展的轨道。四是进一步完善运作机制。落实专职政法委员负责制,加强以联调、联接、联动、联防、联勤、联治、联创为主要内容的七联工作机制建设,实现中心工作的有效对接、整体推进。在全市156个镇(街道)全部建成规范化政法综治工作中心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展示范创建活动。目前,首批15家单位达到示范级、31家单位达到先进级标准。 

  三、提档升级,全面加强村级综治办的基础效能。以开展规范化村(社区)综治办活动为抓手,全面推进基层一委一居一站一办建设。建立健全以村(社区)党组织为核心,以群众自治组织为主体,社会各方广泛参与的新型城乡社区服务管理机制。推进基层服务管理的信息化、网格化、规范化、精细化,将综治工作触角向最基层最末端延伸,实行综治办、治保会、调委会、治安巡逻、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一体化运作,驻村(社区)民警、治调人员、联防队员、治安志愿者一体化管理,治安防范、纠纷调解、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社区矫正、安置帮教、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等各项业务一体化安排,全面加强村级综治办在综治和平安建设整体工作中的基础支撑作用。目前,全市90%以上的村(社区)综治组织做到了有地方办事、有条件办事、有人员办事,基础较好的地方建立了基层综治工作站,综治工作基础效能得到了进一步提升。 

  四、延伸触角,充分发挥中心警务室服务职能。在全省率先开展农村中心警务室和城区警务工作站建设,依托农村中心警务室和城区警务工作站遍布广泛的地理优势,硬件装备齐全、力量相对集中的职能优势,以及外观统一、辨识度高的认知优势,将其作为综治和平安建设工作平台的延伸和补充。扩展农村中心警务室和城区警务工作站的职能,发挥综合效能,为群众提供安全保障和便捷服务。先后将户籍管理、卡点守控、矛盾排查、信息收集、治安调解、平安宣传、流动人口管理、特殊人群帮教、警铃入户终端平台等业务引入警务室和工作站,将管理和服务推进到街头社区、推进到群众的家门口。目前,全市共建成规范化中心警务室525个,城区警务工作站14个,有效提升了中心警务室和警务工作站服务群众的效率和服务实战的效能,提升了社会面整体控制力,赢得了群众的认可和支持。  

江苏长安网 © 2012 版权所有

中共江苏省委政法委员会 主办 苏ICP备13051230号

Copyright 2012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