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6日,徐州市在邳州试点推行“公调对接”的基础上,市区44家公安派出所94名驻所调解员正式持证上岗。至此,徐州市区实现了“公调对接”全覆盖。
“公调对接”是人民调解组织与公安机关接处警之间就矛盾纠纷处置形成的衔接、联动机制。为实现矛盾化解源头化,徐州市在全省率先将处置矛盾纠纷由原来的“移送制”转变为“派驻制”,通过在派出所搭建调解工作室平台,对接矛盾纠纷调解前置化,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同时,徐州将“公调对接”工作经费列入市财政预算,从今年起每年拨付300万元专门用于调解员工资发放、业务培训和奖励等。
今年,邳州市启动了矛盾纠纷联动式、社会化、专业化调解工作,相继在全市28个公安派出所成立了矛盾纠纷调解室,并通过聘请社会专职调解员直接参与接处警源头矛盾纠纷的调处,变被动移交为主动引进,源头分流,运作成效明显。据邳州市副市长、公安局局长张军介绍,以往类似的矛盾纠纷,民警接警后要先期进行调查取证,需要一定的时间和精力去协调解决,牵扯了民警的大量精力。实行“公调对接”后,对矛盾纠纷警情,安排专职调解员跟班出警,提前介入,确保民警能够调整工作重心,提高处警效能。自驻所调解室建设运行以来,全市共受理各类矛盾纠纷445起,调解成功423起,调解成功率达到100%,未发生一起民转刑案件,有效缓解了基层警力不足的压力,大大提高了警务效能。
徐州市司法局局长刘宏方告诉记者,驻所调解员均通过面向社会公开考试的方式招募,选派善于做群众工作、经验丰富、责任心强、具备一定语言表达和文字笔录能力的人员培训上岗。每个公安派出所不少于2名司法调解员。对于公安派出所接到110指令后,受理的矛盾纠纷调解,有关邻里纠纷、家庭纠纷等民事纠纷问题,将移交给驻所调解员受理,实现专人调解,一案一结。
4月30日,邳州市铁富镇吴堰村73岁的村民李某在镇卫生院输液时死亡。李某家属认为医生诊断结果和治疗过程及用药方面存在失误,围堵医院要求院方赔偿并追究值班医生责任。民警迅速将此案移交驻所专职调解员处理。两名调解员凭借着自己丰富的工作经验和较高的社会威望,经过多次耐心细致、不厌其烦的劝解,双方当事人最终调解成功,死者家属对驻派出所专职调解员表示感谢并且到派出所赠送锦旗。
徐州市政府党组成员、公安局党委书记、局长孙建友表示,徐州市公安局和市司法局联手在全市范围内改革现有调解工作模式,派驻人民调解员到公安派出所调解民事纠纷,创造性地实施“公调对接”工作机制,避免了矛盾升级、激化、转化,极大减少了群体性事件、民转刑案件的发生。同时,基层民警从非警务纠纷中解脱出来,减轻了工作负荷,缓解了警力不足,有效改善了警民关系。据悉,“公调对接”驻所制即将在徐州全市范围内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