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中市全力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先锋行动
2013-05-17 16:58:00  来源:江苏长安网

  今年以来,扬中市把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作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重要保障,作为改善民生、促进和谐的重要抓手,全面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先锋行动,将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推向社会管理的第一线,在创新基层党建中创新社会管理,在强化社会管理中彰显党建成果,着力构建党群共建、资源共享、工作共赢的社会管理新机制,为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一、把村域党建作为第一引领,增强社会管理创新的组织张力

  针对过去社会管理中普遍存在的组织不全管不到、组织松散管不好的问题,我市积极开展村域党建引领社会管理创新活动,推动基层党组织的动态延伸和有效覆盖,为强化农村社会管理夯实了组织基础。

  一是以统管促统筹。按照“双轨并行、区域为主”的区域党建思路,将所有村(社区)党组织统一升格为党委,将镇属企事业党组织按属地划归村(社区)党委管理,实现村域内党建要素和生产要素的统筹配置,着力构建党委统一领导的社会管理创新工作格局。

  二是以联合促整合。先后组建了58个企业与驻地村的“共建型党组织”、75个规模以下企业联建的“联合型党组织”、67个依托各类合作组织和行业协会的“社会组织型党组织”,推动党组织资源、党员资源和社会管理资源的有效整合,将社会管理的触角延伸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

  三是以共建促共享。全市352个“两新”组织与所在村全部签订共建协议,建立村域内“两新”组织党建联席会议制度,以“实体委员”+“兼职委员”形式,吸收156名驻村(社区)“两新”组织党组织书记加入村域党委班子,通过协商式民主议事、结对式互办实事、开放式组织生活,推动资源共享、议事共商,为党员参与社会管理搭建了良好平台。

  二、把广大党员作为中坚力量,激发社会管理创新的内生动力

  围绕社会管理创新的重要环节,我市充分发挥党员覆盖广、觉悟好、威信高的优势,积极创新工作载体,搭建活动平台,为党员示范作用的发挥创造了广阔舞台。

  一是在维护社会稳定中打头阵。结合无职党员设岗定责,我市开展了“党员一面旗、争当先锋岗”活动,设置了矛盾调处、治安巡防、环境治理等十类村域社会管理岗位,目前全市共有5600多名无职党员活跃在810个社会管理岗位上。开展“治安志愿者筑城行动”,由机关党员干部组成20余支义务巡防队伍,每个夜晚有100余名队员在城区巡逻。组织村(社区)“五老”人员成立“老年评事会”,及时调处“清官难断”的“家务事”、邻里不和的小矛盾,成功化解矛盾纠纷350余起。

  二是在特殊群体帮扶中当先锋。对刑释解教人员、社区矫正对象、不良青少年等特殊人群,实施特殊关爱工程,通过开展党员结对帮扶、建立党员帮教基金、培植党员创业就业安置基地等多种形式,真正做到思想上有人管、生活上有人问、工作上有人帮。目前,全市已建立6个就业安置基地,落实帮教基金80万元,结对帮扶980人。近两年,全市刑释解教人员帮教率、安置率均为100%,无一重新违法犯罪。

  三是在促进农民增收中作示范。大力实施“党员创业先锋行动”,以党员创业引领全民就业,努力缩小贫富差距,促进共同富裕。全市80%以上的青年党员都有一个以上的创业项目,带动建立800多个党群共富联合体。建立机关部门、党员干部、企业、经济能人挂钩的“4+1”帮扶体系,重点帮扶全市503户贫困家庭,去年累计走访慰问1945人次,捐资捐物66.98万元,在镇江市率先消除了年人均收入低于4000元的贫困家庭。

  三、把民情民意作为根本导向,集聚社会管理创新的民心民力

  开展社会管理,群众满意与否,是衡量工作成效的唯一标准。为此,我市把民情民意作为工作的“风向标”,引导党员干部面对面倾听群众呼声,实打实解决群众困难,为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了扎实的群众基础。

  一是在机关干部层面,开展“下访”活动。扎实推进领导干部下基层“三解三促”活动,要求每个领导“开门接访”,帮助解决治安、信访、宗教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目前,市领导已走访农户182户,解决社会管理方面的问题110多个。同时,组织开展“百名机关干部赴一线”活动,128名年轻干部被派往农村、企业挂职,直接参与征地拆迁、矛盾化解等工作,并撰写民情日记476篇。

  二是在村组干部层面,畅通联系渠道。建立“四个一”民情民意沟通体系,打通基层党员与群众之间的“最后一米”。即:“一家一档”,为每个农户建立家庭档案,实现鼠标一点、民情尽显;“一人一区”,建立党员干部包片责任区,实行包政策宣传、包任务落实、包联系群众、包安全生产、包社会稳定的“五包”责任制;“一户一卡”,通过发放党员干部联系卡,让群众发生矛盾、遇到困难时,第一时间想到党员、找到党员;“一组一员”,选取部分老党员担任民情信息员,及时主动掌握民情动态。目前,全市已建立农民家庭档案67428份,占农户总数的92%,建立党员干部包片责任区766个,发放群众联系卡4万余张,选任民情信息员2100多名。

  三是在基层党员层面,完善议事机制。所有村(社区)都成立了党群议事会,定期开展议事活动,确保重大事项符合群众意愿,避免因“一言堂”而导致的群众矛盾。设立群众“说事室”,有效保障了党员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和监督权。如我市推广的八桥镇红光村党委实行“九人常委”议事制,邀请9名村干部、党员和村民代表,组成议事小组,定期会商大事要事,做到矛盾纠纷不过夜、不出村、不上交,连续38年无越级上访。

  四、把体制机制作为有效保障,凝聚社会管理创新的强大合力

  为确保社会管理创新先锋行动落到实处、取得实效,我市从完善体制机制入手,切实加大推进力度,重点健全了三大制度:

  一是承诺考诺制度。结合创先争优活动,开展了“为率先承诺”主题活动,将社会管理创新先锋行动作为农村基层党组织承诺的重要内容,全市81个村(社区)党委书记现场公开承诺社会管理项目430余个。建立“定诺、承诺、履诺、评诺、考诺、用诺”“六诺循环”考核制度,年底通过检查考核和群众测评等形式,对村党组织承诺落实情况进行评定,结果与村干部年度考核报酬挂钩,有效强化了党员干部带头参与社会管理创新的责任意识。

  二是激励奖惩制度。开展基层党组织分类定级,规定凡是任期内有恶性群体性事件、非正常上访、长期信访积案、重大安全事故等情形的,实行“一票否决”,直接定级为“较差”。对基层民情信息员提供的维稳信息和建议,一经采用即奖励10元,对其直接参与调处化解的奖励50元,奖励资金纳入大调解工作经费统筹解决。

  三是干部培训制度。实施“百场讲学拉练大培训”工程,将社会管理和群众工作作为“必修课”,计划两年内统筹安排专家讲学、专题研修、业务培训、实践拉练100场,确保所有党员干部全部轮训一遍。今年,我市将村(社区)党组织书记培训作为拉练的第一课,赴张家港开展集中培训,使更多的村(社区)党组织书记成为群众工作的行家里手、社会管理的专家能手。

江苏长安网 © 2012 版权所有

中共江苏省委政法委员会 主办 苏ICP备13051230号

Copyright 2012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