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社会和谐,是创先争优的重要目标。近年来,盐城市坚持以创先争优推动社会管理创新,扎实开展“社会管理创新先锋行动”活动,组织广大党员争当社情民意信息员、为民服务勤务员、矛盾纠纷调解员、心理调适疏导员、社会风险消防员,着力构建“信息畅通、快速反应、确保平安、促进和谐”的良性机制,较好地发挥党员队伍的主力军作用,有力推动了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
一、注重宣传教育,强化党员责任担当。创新社会管理,重在人人有责,贵在人人有为。我们通过宣传引导、培训提高、典型带动等方式,激励党员在创新社会管理中敢于负责、勇于担当、争创一流。一是抓宣传强意识。针对少数党员认为社会管理与己无关、无关紧要、无能为力的思想,广泛宣传开展“五大员”活动的重要意义,切实增强党员意识、责任意识、使命意识。组织领导干部开展理论宣讲,通过政策解读、理论研讨、案例剖析,普及社会管理相关知识,提高党员的知晓率和参与度。二是抓培训增本领。把教育培训作为提升群众工作能力的途径,对2167个中心村、191个社区党组织书记和120名重点企业党组织负责人进行集中培训;实施“党员社区工作人才培育计划”,推动1000名党员社区工作人才从“门外汉”变成“内行人”;编印2万多册知识读本,组织基层党组织书记、党务工作者和广大党员学读本、见行动,提升参与社会管理能力。三是抓典型促提升。通过示范引领、推进观摩、案例征集等形式,培植、宣传100多名社会管理工作先进党员典型,推广了亭湖区雅和社区“六和工作法”、阜宁县“440”社区服务热线等一批典型实例,组织评选“支部作堡垒、党员当先锋”社会管理优秀案例,让党员学有示范、做有方法,形成了“一香引起百花开”的良好局面。
二、紧扣重点难点,发挥党员主体作用。创新社会管理,党员是中坚骨干。实践中,我们坚持把社会管理中排查的重点难点,作为党员发挥作用的着力点,引导广大党员在知民情、解民忧、化民怨、暖民心、保民安上争先进、当先锋。一是了解社情民意,让舆情热点早知晓。明确每月20日为“基层党组织统一活动日”,组织基层民主议事,开展舆情信息点评,畅通社情民意反映渠道。开展“三解三促一加强”活动,召开各类座谈会1596次,梳理群众意见建议3587条;结合无职党员设岗定责,聘请3200多名“民情速报员”,在走街串巷、走村入户中听取群众心声,及时掌握基层动态。二是深化为民服务,让群众诉求早解决。组织500多名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参与“三服务”活动,打造党员志愿者“580”服务网络,依托行政审批服务、农村党群服务、社区便民服务等五大便民惠民平台,推动基层党员开展服务承诺、创新和竞赛活动,党员义务服务群众1.36万多人次,帮助群众解难事2.14万件。三是参与矛盾调解,让苗头问题早消除。开展领导干部“三大排查”活动,开展“党群牵手致富”活动,引导群众理性合法表达利益诉求,共化解重大疑难信访案件345件。组织党员参与重点矛盾纠纷调解,组建拆迁安置、工程建设、劳资纠纷等专业调解小组,调处复杂矛盾3700多件。四是开展谈心交流,让不良情绪早化解。探索实施“党群茶叙”制度,在企业和农村(社区)设立心理咨询室,开通服务热线电话,引导党员尤其是有影响、威信高、热心群众工作的党员,经常与群众进行思想交流,帮助及时解开心结、放下包袱、化解负面情绪,让群众既安居更乐业。五是关注社会风险,让突发事件早处置。引导广大党员关注食品、卫生、社会治安等事关群众健康安全的重点领域,组建信访、安全生产、食品安全、维稳等工作小组,成立党员巡逻小分队,及时发现突发事件和安全隐患,提前预警、协助处置,努力筑牢社会和谐稳定的“防火墙”。
三、构建长效机制,推动党员持续参与。解决社会管理问题既是现实要求,又是长期任务,必须健全完善机制,推进党员参与社会管理工作长效化常态化。一是构建责任落实机制。把组织引导党员参与社会管理,列为县委书记抓党建工作创新工程的重要内容,坚持书记抓、抓书记。强化领导带头示范,构建领导干部理论宣讲、蹲点调研、应急处置、督查考核“四位一体”机制,推动各级领导干部把党建联系点建成创新社会管理示范点。建立党员参与社会管理承诺、践诺、评诺、考诺制度,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责任体系。二是构建统筹推进机制。把争当“五大员”与“基层组织建设年”统筹谋划,结合农村党建“三级联创”和城市社区党工组织全覆盖等重点工作,以城乡联建、党群共建,扩大党员群众参与社会管理的覆盖面,推动形成“党内带党外、党员带群众”的生动局面。三是构建考核奖惩机制。把参与社会管理情况作为基层党组织和党员晋位升级的重要依据,建立情况记载制度,实行量化积分、数字化考评,每半年组织一次社会评估和党员群众测评,有效激发党员参与社会管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