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以来,泰州市紧扣“打造三个示范区、争当全省排头兵”目标定位,深入开展“社会管理创新先锋行动”,坚持以党建创新引领社会管理创新,以社会管理创新巩固党建成果,力求走出一条新时期社会管理创新之路。
一、强化战斗堡垒作用,夯实社会管理基础
(一)推进政法综治工作中心“大集中”建设,构建以党组织为主导的镇级社会管理平台。我市海陵区在全省率先推行政法综治工作中心“大集中”,被省综治委肯定为“海陵模式”。此后,我市进一步整合资源,聚合要素,赋予中心“民情收集、矛盾调处、治安防控、教育帮扶、社会服务”五大功能,实行集约化、精细化、规范化管理。为强化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我市在政法综治工作中心建立联合党组织,统领辖区政法综治工作;在辖区设立综治责任区,由中心党组织成员分头负责,即党员干部责任区;在辖区单位建立中心党员联系点,负责挂钩指导服务,形成“联合党组织—干部责任区—党员联系点”运转体系,为群众提供全方位便民服务。全市98个乡镇(街道)共设立1859个党员干部责任区、5783个党员联系点。
(二)推行网格化管理模式,构建以党员为主体的村级社会管理网络。我市全面推行“一委一居一站一办”组织架构和网格化管理模式,将村(社区)按地理环境划分工作片区,由两委班子成员兼任片长;在社区按楼幢(单元)、农村按自然村落,划定管理网格,设立中心户长,形成“两委—片长—中心户长”三级管理网络,实行分片分格分责、定人定岗定职。目前,全市共设立中心户长25000余名,其中党员占60%以上。组织实施“千人培训计划”、“村级干部培训周”,对全市社区工作者和两委班子进行社会管理专题培训,进一步提升服务管理能力,夯实社会管理基础。
(三)推广“同心工作法”等工作品牌,构建以党建为主线的非公领域社会管理格局。我市在深入开展“先锋行动”中,形成了以江苏济川药业集团为代表的“同心工作法”和以工商部门为代表的“双报双推”工作模式,即“党组织与企业思想上同心同德、目标上同心同向、行动上同心同力”和“登记申报时推动建立党组织,年检年报时推动党组织发挥作用”。前者被省委组织部确定为全省推广的非公企业党建工作法,后者在全国工商系统非公企业党建工作会议上予以推广。近年来,我市在不断放大品牌效应的同时,把非公领域党组织全覆盖作为社会管理创新的重中之重,在全市新建非公企业党组织14227个,基本实现全覆盖。推动矛盾化解、平安创建、法律服务等综治工作进民企,健全党群组织、社会保障、企业和职工代表多方参与的工资协商、劳动争议处理机制,全市非公企业工资集体协议签订率达80%以上。兴化市选派百名党员到百家民企任党建指导员,实现选派企业党组织全覆盖。
二、强化先锋模范作用,提升社会管理水平
(一)担当维护稳定主力军。一是党员发力打造调解品牌。在广泛开展领导干部大下访、大接访、大走访的基础上,组织广大党员投身社会管理,通过“党群议事会”、“警民恳谈会”、“民情日记”等固定形式,察民情,解民忧。在基层普遍设立党员调解室、党员律师工作站、“老娘舅”调解团队,及时化解矛盾纠纷,力求“大事不出镇、小事不出村、问题不上交”。二是党员发动筑牢治安防线。发动广大党员、村居干部、治安志愿者,组成3200多支20000余人的群防群治队伍,在城市乡村、大街小巷维护社会治安。组织开展“无刑事犯罪、无越级上访、无安全事故、无邪教活动、无涉毒人员”五无村(社区)创建活动,不断夯实维稳根基。三是党员发声维护网络安全。建立党建网站,开设党员博客,畅通群众诉求表达渠道;组建500人的政法网评员队伍,加强网络舆论引导,依法查处网络违法犯罪;开通网上派出所、车管所、警务室、调解室等办事窗口563个,提升便民服务水平。
(二)甘当为民服务先锋队。一是党员认岗服务。围绕社会管理创新要求,在基层设立了“矛盾调解”、“治安巡防”、“法律咨询”、“便民服务”等30多个党员先锋岗,由无职党员主动认岗,无偿服务,全市每天约有36000多名党员上岗服务。二是党员义工服务。建立了市县乡村四级党员义工服务网络,在册党员义工92000余人,形成了“周末党员义工服务广场”、“党员物业志愿者服务站”等工作品牌,实现了党员义工服务常态化。三是党员代理服务。积极推行党员为民办事代理制度,形成了10000余人的党员代理队伍,为身边群众提供“一对一”或“一对几”的定向服务,力求做到“民有所求,我有所应”。姜堰市开展“党组织联系党员、党员联系群众”双联活动,实行服务群众定户到人、定向到位。
(三)善当帮教管理带头人。一是牵手服务流动人口。建立流动人口党员服务站,组织党员为流动人口提供就业援助、权益保障、子女入学等服务。在流动党员中开展“双亮双为”主题活动,即亮身份,为他乡作贡献;亮业绩,为家乡添光彩,引导流动人口更好融入泰州。靖江市以党员为主体,在外来务工人员集中区组建了13支近千人的农民工合唱团,开展文艺演出,丰富外来人员精神文化生活。二是联心帮教特殊人群。由社区党组织牵头,发动党员主动参与刑释解教和社区矫正对象安置帮教。坚持“教育、感化、挽救”相结合,吸纳社会各界力量,建立了6个“回归教育中心”、95个“阳光就业基地”,加强思想教育和技能培训,帮助解决生活就业困难。近年来,我市刑释解教人员重新犯罪率处于全省最低水平,社区矫正对象连续三年零犯罪。三是结对关爱重点人员。成立政法系统关工委,开展“五老”关爱帮扶活动,组织2100多名离退休老党员、老干警、老干部与服刑人员子女、失足青少年挂钩帮扶,300多名党员女干部“爱心妈妈”与留守儿童结对关爱,帮扶未成年人健康成长。
三、强化机制保障作用,激发社会管理活力
(一)健全完善挂钩联系机制。为确保全市“社会管理创新推进年”活动各项要求落到实处,我市建立了市、县、乡三级政法综治成员单位挂钩联系乡镇(街道)和村(社区)工作制度,组织实施“城乡党组织互帮互助工程”,以城带乡,协调发展,同步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实现了乡村两级挂钩共建全覆盖,其中市级机关与60个乡镇(街道)和159个村(社区)党组织结对共建,并选派党务工作者到基层驻点任职。泰兴市成立“群众工作团”,抽调119名机关党员干部,组成16个工作队,常驻乡镇(街道)专抓群众工作,受到省委书记罗志军充分肯定。近年来,通过挂钩共建,共组织资金986万元,对145个薄弱村(社区)进行集中帮扶,对18060个困难户进行结对帮扶,促进了基层和谐稳定。
(二)健全完善考核评议机制。以群众满意度为标准,建立社会管理和先锋行动考核制度,用考核导向推动社会管理水平提升。以民主评议为手段,倒逼机关部门提升服务效能。全面推行高港区村民直评村官、基层直评机关、代表直评党政班子“三直评”机制,督促党员干部在社会管理中履职尽责。去年共开展直评活动1235场次,收集意见1900余条,群众信访总量下降23%。在全市19个系统2800多个基层站所开展执法评议和示范创建活动,倒逼基层站所从“重执法轻服务”向“服务体现执法”转变。以述职点评为推手,建立综治成员单位述职点评制度,定期组织专项工作组和成员单位述职,由综治委进行点评。
(三)健全完善争先进位机制。坚持项目化推进,把先锋行动“四个更加”工作要求融入综治工作总体目标,确定了10个市级、35个县级重点项目,明确责任,分级推进,季度督查,年终考评。坚持系统化提升,组织开展“支部晋位、党员争先”活动,引导广大党员在服务发展、维护稳定中创先争优、建功立业。去年以来,全市共命名市级党员先锋岗104个、基层党员先锋岗1499个,表彰100个创先争优先进基层党组织、50个创先争优优秀共产党员。坚持刚性化奖惩,建立社会管理创新年度保证金制度,根据年终考评结果排名次,定奖惩,进一步激发工作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