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南通市崇川区委、区政府紧紧抓住省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点契机,以促进经济社会双转型为主线,创新社会综合管理体系为着力点,创设区级社会管理服务中心,不断优化体制、创新机制,有效提升了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为辖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坚强保障。
一、坚持把创新体制、破解难题作为社会管理综合性实体平台建设的灵魂工程,重点在整合资源、凝聚力量上下功夫
为有效应对近年来全区社会管理中存在的思想上麻痹松懈、指挥上多头领导、工作上合力不强、责任上分散退让等问题,按照“党委领导、政府负责、资源整合、统一运作”的工作思路,创新成立崇川区社会管理委员会,作为全区社会综合管理领导和协调机构。社会管理委员会增挂“崇川区社会管理服务中心”牌子,作为统领全区社会管理服务的综合性实体平台。区社会管理服务中心由核心层、紧密层、联动层三个层面构成。核心层由政法委(综治办、依治办)、司法局、调处中心等9个部门组成;紧密层由宣传部、检察院、法院、公安分局等9个部门组成;联动层由人保局、民政局、商务局等10个部门组成。中心整合了28个部门全部或部分职能,形成了社会管理综合信息中心、社会矛盾纠纷调处中心、法律援助中心、特定人群管理服务中心、新市民服务中心,技防监控中心、信访接待中心、应急处突指挥中心、社情民意调查中心、舆情信息研判中心10大具体工作平台。入驻中心的90余名工作人员,既要完成条上布置的工作任务,更要服务块上的工作安排,有效实行资源整合,提高工作效能。
二、坚持把明确职能、健全机制作为社会管理综合性实体平台建设的核心工程,重点在畅通渠道、提升效能上下功夫
区社会管理服务中心着重行使畅通诉求表达、调处社会矛盾、及时应急预警、管理公共安全、创新人群管理、加强网络监管六大职能。建立受理接访大厅、民意直通站、领导接访室等,统一受理群众利益诉求,收集社情民意,畅通群众诉求表达渠道,最大限度地使社会矛盾和问题不产生或少发生。中心建成以来,利用领导干部下基层、“百千万连心行动”、书记区长信箱以及社区各类特色载体,收集群众反映的问题及各类诉求1700余件。整合大调解及专业调处资源,完善“一综多专”大调解新体系,创设完善大调解八大职能,最大限度地使社会矛盾和问题不积累。中心建成以来,全区共受理各类社会矛盾纠纷12317起,成功化解11145起,防阻群体性矛盾81起5400余人次。通过风险评估、技防监控、应急指挥、舆情信息研判等功能的设置,强化网络运行监督、监管和引导,全区建有200余人的新闻发言人、网络发言人、回帖员队伍。近年以来,捕捉拆迁安置等重大舆情信息300多条。强化危机信息快速处理和网络舆情跟踪监控,努力构建和谐秩序,形成应对突发事件的联合指挥机制,力求在第一时间发现和控制社会矛盾纠纷,有效保障和实现社会健康运行。设置“人群管理”功能区,加强新市民、涉邪人员、社区禁毒、社区矫正对象等特定人群的管理教育,构建和完善帮助弱势群体融入社会机制,最大限度减少社会不和谐因素。目前,全区外来人口实行分片区分色管理,刑释解教人员和社区矫正对象衔接管控率达100%。
三、坚持把强化保障、规范运作作为社会管理综合性实体平台建设的基石工程,重点在统一要求、增强支撑上下功夫
区社会管理服务中心,实行管理制度、信息系统和标识形象三个统一。区社会管理服务中心所有窗口接待、职能行使和机构运行,实施同一套管理制度,明确统一的管理要求;统筹职能部门信息运行,建立全面覆盖、动态跟踪、联通共享、功能齐全的社会管理综合信息专业平台;入驻中心各单位、各部门保留原有行政管理职能和社会事务职责,按照规范要求,统一使用“南通市崇川区社会管理服务中心”名称和标牌标识,塑造中心的对外形象。建立组织资源、专业人员、平台设置、财力物力四大支撑,从机构职级、编制职数、经费保障等方面给予重点倾斜,优化中心管理机构,配强管理服务人员,优先财政投入机制。为推进社会管理综合性实体平台建设,区委、区政府在办公用房十分紧张的情况下,拿出濠河中学近5000平米作为区级社会管理服务中心的办公用房,并投入近千万元进行高标准改造。在加强综合管理的同时,着重在服务上下功夫,尤其是在法律咨询、法律援助、矛盾受理与化解、特殊人群帮贫扶助等方面提供了优质服务,深受当事人赞许。
南通市崇川区社会管理服务中心的建成,形成了社会管理服务职能聚合、服务集约、关口前移、有机衔接、联动有力五大效应,推动了主城区多元化、科学化、社会化管理方式和机制的完善,促进了“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的形成,为辖区加快现代化,实现新跨越提供了有力保障,也为南通市争创全国社会管理创新示范城市做出了积极有益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