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淮安市淮安区按照“因地制宜、分类施策”的发展思路,积极引领社会组织与法治建设工作和合共进,“点线面”全面推开,社会组织建设多点开花。截止到目前,共培育发展社会组织114个,其中,枢纽型2个,行业型3个,专业型5个,基础型104个。
一是抓“点”凸优。突出多年来淮安区业以形成的法治建设工作特色亮点,有意识地在社会组织建设上进行引领,放大潘恒球“青少年义务普法”名人效应,组建“恒球普法工作室”,挖掘喻文忠“网上调解”品牌优势,成立“三老普法调解室”,利用张巨坤疑难复杂矛盾纠纷调解社会影响,登记“巨坤调解工作室”。上述有着自身优势和特色的社会组织在活动开展中,结合各自职能定位,“订单式”为各类特定服务对象提供精淮服务,今年以来,“恒球普法工作室”深入区内各学校开展普法宣传活动20余场次,“三老普法调解室”调解各类矛盾纠纷30余件,“巨坤调解工作室”今年4月成功调处因电梯安装事故造成的一死一伤复杂矛盾纠纷。
二是连“线”搭台。为有效发挥各类专业特色人员优势,强化社会组织建设与法治建设工作的契合度,淮安区通过孵化培育,组建成立了“企业法律护航协会”“法治农民画协会”“普法志愿者协会”“法律援助志愿者协会”等社会组织,通过“菜单式”服务,提升社会组织服务社会群众质效。“法治农民画协会”着力地方文化优势转化为法治文化优势,积极开展法治农民画创作研讨、展览交流、普及推广等活动,提高法治文化传播效率。“企业法律护航协会”组建专业服务团队,帮助企业解决发展中遇到的法律问题,为企业审查合同210份,代理诉讼及非诉讼案件200个,化解法律风险320个,调处劳动纠纷280件。
三是拓“面”造势。充分利用基层法律服务所、司法惠民服务站贴近群众、了解基层的特点,在乡镇、社区、村居成立以法律服务社为主体的社会组织,发挥其“志愿性”“本土性”“亲民性”作用,以“套餐式”服务推进法治建设工作进村入户。在今年组织开展的“第十二个法治宣传月” “ 法润淮安·2017春风行动”“法企同行”等活动中,各基层法律服务社整合法律服务、法律顾问、人民调解、法治宣传等资源,专兼合作,优势互补,组建固定和流动服务小分队,开展各类法律咨询、法律服务活动,宣传法律知识,引导群众依法表达合理诉求,依法规范社会关系,预防和减少各种社会矛盾纠纷,共开展各类宣传活动近百次,受到群众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