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海安围绕“让法治成为融入海安人血液的优秀特质”这一目标,注重将法治思维、法治文化向群众普及,连续举办十二届法治文化节,推动全民尊法学法用法守法,实现全国普法先进县“五连冠”,被表彰为“省法治建设示范县”。
一是打造法治文化研讨平台。为探索法治文化建设的路径和方法,该县整合了法律实务部门和法学研究部门的力量,组建了“法治文化建设研究会”,先后开展了“法治文化建设”“法治文化建设与依法行政”“法治文化建设与发展和谐劳动关系”“德法同行、快乐成长”等专题研讨活动,对如何推进法治文化、丰富和活跃法治实践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着力推动法治文化研究成果转化,将法治文化与机关文化相融合,倡导“权为民用”的公权意识;将法治文化与群众文化相融合,培育社会公众“依法办事”的生活理念;将法治文化与企业文化相融合,构建“诚信守法”的企业精神;将法治文化与校园文化相融合,培养“崇法尚德”的行为习惯。
二是创新法治文化承载平台。法治文化需要一定的载体来体现,办好电视台《法治海安》、电台《法治热线》、海安时报《普法在线》,设置一批户外法治公益广告,建立62个风格各异“法治诚信一条街”“法治文化公园”“法治主题展馆”、“法治主题长廊”,形成“县有广场、镇有中心、村有站点”覆盖全县、遍布城乡的层级式法治文化公共阵地体系。”在巩固传统平台的基础上,注重引入“互联网+”思维,推动传统媒体与新媒体深度融合,建立信息化法治宣传矩阵。“海安发布”微信平台,开辟“小司说法”新阵地,形成了线上线下一体的法治宣传矩阵,有效扩大宣传覆盖面,增强法治文化渗透力。
三是传承法治文化参与平台。连续成功举办十二届法治文化节,一年一主题,年年有创新,邀请国内知名法学专家及国家、省市领导共同参与,畅谈法治文化,引领法治思维,迸发法治火花,从实际出发选择主题,通过论坛、座谈会、法治书画摄影作品展、法治征文、法治演讲、法治文艺、观摩法治文化建设现场等系列活动,做到城乡互动、社会联动、群众参与,海安法治文化节已成为“传播法治声音、凝聚法治共识”的全民行动,已成为全国有影响、全省数一流的法治文化宣传品牌。
四是丰富法治文化传播平台。组建120人的专职普法宣讲团,真正做到全方位、宽领域、高密度、常态化,通过潜移默化的塑造,促进全民法治思维与法治素养的养成。依托县书画院、文化馆、歌舞团、文化站、村居农家书屋等,建成100多个法治文化基地,在全县推广“家庭法制文化室”“党员普法岗”“普法文艺小分队”等特色做法,丰富基层法治文化建设的路径。着力推动法治文化与群众文化的融合发展,鼓励和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基层法治文化创作,推出融民间艺术与法治熏陶于一体的法治说唱、快板等作品,雅周镇村民卢义兰、大公的“普法鸳鸯”等群众法治文化演出小分队,开展社区巡演,以润物无声的方式推动全民法治思维与法治行为方式的养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