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天宁区坚持精耕理念,不断深化社区矫正法律监督工作,以精准防控、强化教育、合力帮扶等三个方面为抓手,积极打造教师、律师、医师为代表的“三师”社区矫正监督员工作品牌,在规范矫正措施实施、维护社区服刑人员权利、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方面取得了积极成效。该做法被《江苏法制报》、《检察日报》等新闻媒体报道40余篇,有力推动社区矫正工作的规范化和社会化。
一、精准防控,全方面确保社区矫正监督到位。一是严收严解防脱节。在天宁区社区矫正管理教育服务中心、街道等基层组织成立社区矫正检察站,以检察干警为主导,以“三师”社区矫正监督员为支持,联合开展明查暗访、定期不定期监督,重点把控社区服刑人员交付执行、监管执行、变更执行等环节,实现从“接收”到“解矫”的全程全方位监督。二是严查严看建档案。充分利用省市两级检察机关刑事执行检察工作平台,指定专人负责信息录入和建档工作,将辖区内所有社区服刑人员的刑种、刑期、住所地等信息及时、准确地录入监外执行检察监督台帐,将每名社区服刑人员的判决书、暂予监外执行决定书、交付执行通知书等有关材料整理归档,构建“一人一档”系统化台账。采用干警、“三师”社区矫正监督员分片区每月两次巡回检察的方式,查阅基层司法所整理的社区服刑人员档案材料,有效减少案卷中文书资料不全等问题。三是严管严控抓重点。将不服从监管、有脱管苗头或存在重新犯罪可能的社区服刑人员作为重点跟踪监督对象,利用“三师”专业优势,开展社区服刑人员的个别谈话、走访工作,加大对重点人员思想动态、日常行为的掌控力度。不定期抽查社区服刑人员GPS手机定位系统,实时了解、掌握服刑人员活动轨迹,联合4名律师社区矫正监督员对服刑人员异常动态进行应急处理,预防社区服刑人员重新犯罪。
二、强化教育,立体式提升社区矫正改造实效。一是强化集中教育增强普及度。利用基层司法所组织集中学习时机,邀请“三师”社区矫正监督员常州大学刑法学、犯罪学专家赵赤、骆福林教授等与社区服刑人员面对面,交流谈心,解答困惑,有效帮助服刑人员增强法治观念、解答疑难困惑,重新塑造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二是强化警示教育增强威慑力。针对不同年龄、不同罪名、不同矫正表现的社区服刑人员,采取不同的警示教育方法。在常州市车管所召开危险驾驶案的公开庭审,召集犯危险驾驶罪、交通肇事罪的社区服刑人员旁听,由“三师”社区矫正监督员方同利律师结合法庭实例开展酒后驾驶危险性的警示教育。三是强化个别教育增强针对性。对“严控”对象进行“一对一”帮教,促进其改正错误,早日融入社会。如针对在家住常州郑陆,但多次不履行申请手续离市外出到无锡江阴的社区服刑人员邱某某,在给与其警告处分的同时,组织“三师”社区矫正监督员中的律师对其阐明社区矫正法律法规,教育其避免重新收监的严重后果。针对区司法局直接监管的暂予监外执行罪犯王某某因称身体疾病原因不积极参与社区劳动、社区教育等情况,组织“三师”社区矫正监督员中的医师对其进行治疗,并从医师角度劝诫其勤于活动,改善身体状况从而积极参加劳动。
三、合力帮扶,充分拓展服刑人员救助渠道。一是联合成立矫正公益协会。组织成立“社区矫正协会”公益团队,将辖区内7个基层司法所的社区工作者、10名社区矫正监督员等全部吸收为会员,针对性参与司法所开展社区矫正工作,全心全意对社区服刑人员的就业安置、职业培训、困难帮扶等提供帮助,全情全力保障服刑人员的合法权益,使其切身感受到政府和社会的关爱,从思想上转变,从行为上自省,从而更好地接受改造。二是加强特困资金救助。对因自然灾害、家庭重大变故、身患重大疾病等原因造成社区服刑人员基本生活困难的,积极发挥“三师”的社会资源优势,帮助解决服刑人员的一些特殊困难。如帮助患重度抑郁症的社区服刑人员李某向民政部门申请困难救助金,“三师”社区矫正监督员常州市德安医院精神疾病治疗专家王舟主任安排李某入院治疗,减免相关费用,积极为李某开展病理治疗。三是引入心理疏导援助。在“三师”社区矫正监督员中引入心理学专业人才,对全区社区服刑人员开展心理测试,对存在心理问题的社区服刑人员进行心理治疗。尤其是针对未成年社区服刑人员,专门制定未成年社区服刑人员矫正措施,定期对他们进行心理疏导和矫治,引导树立自尊、自律、自强意识,增强辨别是非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