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扬州市江都区充分发挥法学会资源优势,引领法治工作者,坚持宏观法治与微观实践结合,为服务保障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一是专业化打造法治服务团队。做强驻会专家人才库。先后选调10多名具有丰富司法实践经验的政法部门老干部,驻会专职从事法学研究、法治宣传、法律服务等工作。做优法律骨干顾问团。成立160余名会员组成的法律骨干顾问团,区委、区政府、区人大常委会、区政协率先聘请顾问团成员为法律顾问,并推荐顾问团成员担任行政部门、乡镇、事业单位和196家规模企业的法律顾问。做大一线义务服务队。组建法律咨询服务队、法律援助服务队、矛盾调解服务队、法治监督服务队四支义务法律服务队,积极开展法治实践活动,服务民生,维护稳定。
二是精细化把握法治服务方向。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组织法治工作者积极参与“法治与沿江开发同行” 、“法企合作、风雨同舟”、“法治体检”等主题活动,印制《关于当前宏观经济形势下企业防范经营法律风险六十项提示》5000余册发放各类企业,为重大项目建设、重点企业发展提供优质高效的法律服务。服务基层法治实践。该会组织编写了14种常见类型矛盾纠纷调处范例,被扬州市委政法委编入《基层乡村矛盾化解案例解析——来自扬州市富民村的实践报告》一书,成为矛盾化解“掌中宝”。围绕司法机关和行政执法部门遇到的困惑和难题,对“诉前鉴定的适用及效力如何确定”等18个问题,组织会员研究分析,并以书面形式向有关部门提出了有效建议。服务群众法治需求。紧贴群众需求,组织会员参与平安法治文化阵地 “1+1”、“5+5”工程建设,配合建成邵伯巡检司法治文化传承馆等一批特色法治文化品牌;编写《青少年法制教育宣讲教材》,2015年以来,组织法制课近千场,受教育近20万人次;在普法志愿者法治文化基层行、平安法治建设“百日宣传”等活动中,做实法治宣传。
三是机制化确保法治服务长效。健全包片挂钩机制。以镇为单位分为13个法律服务片区,每个片区确定8名会员为法治服务责任人,并制作“法律服务卡”发放给党政部门、村(社区)、企(事)业单位,确保突发事件发生时,能在第一时间协助依法处理。近年来,成功调处了扬州建林建设有限公司等80余起疑难复杂和重大纠纷案件。健全协调联动机制。针对医患纠纷、拆迁安置、劳资纠纷等复杂矛盾纠纷大量涌现的实际,构建协调联动机制,打造“三诊”(“出诊”、“会诊”、“复诊”)工作法积极化解矛盾。健全法学研究机制。近年来该会充分发挥法治文化研究中心、龙川法学社、青年法官读书研究会等平台效用,组织开展基层法治论坛论文征集、举办“江都法治论坛”等活动20余次,每年会员报送论文近200篇。同时,用好“龙川法治讲坛”、《法学会简报》等学术载体,推动法学研究与法治服务的有效对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