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举办两届法治文化节、两届法治微电影大赛,到法治漫画动画微电影等作品参加全国性比赛,获奖数居全国城市之首;
从传统的发放法治宣传资料到建成“苏州法治文化网”、开发“e同说法”手机APP上线,再到建立“苏州普法”微信公众平台;
从“一五”到“六五”,苏州以法治惠民为核心,以法治文化建设为引领,以融合创新为动力,一路迈步高歌,普法宣传以其多样形式和超乎想象的速度,在“人间天堂”姑苏大地广泛传播。
“把法治精神融入了市民生活,这是苏州摘得全国普法先进城市奖牌的密码。”苏州市司法局局长朱正说,“六五”普法以来,苏州以满足全社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需求为导向,按高起点、高标准目标要求,有效推进普法工作,用心谱写法治新篇,聚力打造“法治苏州”品牌,交出了一份成绩斐然的普法答卷。
多方联动 普法与社会发展同频共振
5月16日,苏州相城区纪委、组织部、区治区办、区法宣办、司法局、法制办联合对2016年度第三批非人大任命的21名领导干部进行任前法律知识考试,内容涉及宪法、公务员法、行政诉讼法、行政许可法等与本职工作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
这是苏州市以加强领导干部法治教育为抓手,促进领导干部将尊法、学法、用法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在苏州市委、市政府的主导下,全市各地、各部门积极倡导“让法治成为苏州人的生活方式,成为苏州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标志”,全面落实普法任务。
2015年9月,按照市委《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和省委意见,全面推进法治苏州建设的实施意见》精神,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市委、市政府“两办”转发了《关于建立健全国家机关“谁执法谁普法”责任制的意见》,在国家机关全面推行“谁执法谁普法”责任制,并将其纳入市级机关部门绩效管理考核评价体系。市委宣传部、市法治办、市教育局、市文广新局、市总工会、团市委等部门认真研究重点对象学法用法、法治文化建设、“法律六进”等重点工作,做到五年有规划,年度有计划,推进有措施。
注重工作融合,与市文明办密切联系,将法治宣传教育纳入精神文明创建考评体系,将重大法治宣传活动纳入“家在苏州”系列活动;与市委宣传部、市互联网协会协调,联合13家社会新闻媒体和26家法治宣传领导小组成员单位,成立苏州市新媒体普法联盟,放大新媒体普法的集群效应和品牌效应,确保了普法信息的有效传播。
整合资源激活法治文化一池春水
生活在苏州城乡,细心的市民不难发现,身边的普法形式精彩纷呈,法治元素处处可见。不经意中看到的街景,商场、公园、车站,甚至农贸市场里,朴实的法治条文跳入眼帘,让严肃的法律更接“地气”,直抵群众需求。
多年来,苏州注重整合资源力量,多措并举,强势推进法治文化建设。与市委宣传部、市法治办、市文广新局、市气象局、市邮政局、市文联等部门,以及移动、电信、联通、交通银行等企业密切配合,集中打造普法资源、信息发布、法律法规解读、法律咨询等“四大平台”。
为让法治文化更具活力,2012年,他们聘请6位专家学者担任市法治文化建设顾问,发挥顾问在法治文化建设中的参谋、智囊作用。组建市、区志愿者、普法成员单位、教育系统、法学专家等在内的13个普法志愿者大队,提升普法工作社会化水平。
将法治文化阵地建设纳入社会公共文化设施建设规划。探索创新社会管理,推出“政社互动”社会管理新模式,深化基层民主法治创建。市委市政府“两办”印发《关于深入推进村(社区)法律顾问工作的实施意见》,建立健全村(社区)法律顾问普法工作长效机制,营造了良好的懂法、守法、用法的法治氛围。
不仅如此,他们还鼓励引导和扶持法律、文化、宣传等方面专家参与法治文化作品创作,如张家港的法治书法和民间艺术品、常熟的普法电视栏目剧、太仓的法治微小说和麦秸画、昆山的法治微电影、相城区的“画说宪法”公益广告等群众喜闻乐见普法作品。市司法局组织开展法治题材民间艺术品等征集评比活动,收到作品超万件,举办两届法治微电影大赛,收到作品200余部,网络展播期间受到近300万人次点击和关注。
打造“智慧司法”宣传阵地实现城乡全覆盖
按一下电视遥控器,常用的法律法规一查便知,全市律师的资料一目了然,还可以观看普法短剧……这是智慧社区“法律超市”给百姓学法带来的全新变化。
常熟市在全国首创“法律超市”,在寓教于乐中,让群众接受法治文化的熏陶。沙家浜镇朗城村村民杨金奎说:“通过这个平台,不用走出家门,就能了解法律知识,享受法律服务,就像身边带着个法律顾问一样。”
与此同时,苏州还积极探索运用政府购买服务方式,把有关普法重大活动策划组织、重点人员系统法律知识宣讲、法律知识宣传品的开发制作等委托有关文化传媒企业和社会组织承担。把法治宣传阵地建设、法治宣传教育队伍培训、法治文化作品创作和推广、法治宣传大型活动策划组织等四个方面正式纳入政府向社会购买服务指导目录清单。在法治文化主题公园的规划设计、“法治地铁”建设、宪法主题宣传作品创作、大型宣传活动策划筹办过程中,都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吸引社会各界和优秀文化企业参与。
经过“六五”普法的洗礼,姑苏大地上呈现出百姓学法、用法、遵法、守法以及社会民主、公平、公正的喜人景象,为推进全市法治创建和依法治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