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措施太好了!以前几个月才判得下来的案子,如今几天就解决了!”9月16日,泰州市民程女士在调解书上签下自己的名字,而她所说的“措施”指的是该市首设涉保险纠纷调解工作室。
8月22日,泰州市保险行业协会在海陵法院成立涉保险纠纷调解工作室,引入第三方机制,推动涉保险纠纷案件的化解。该举措采取市场化运作,第三方运用专业技能,接受法院委托,调解保险纠纷案件。
据悉,这是泰州首家开展涉保险纠纷案件第三方调解的试点。仅半个月左右,工作室已成功调解了10起相关案件,成效初显。
涉保纠纷渐成“老大难”
近年来,保险诉讼大幅增加。据统计,海陵法院每年受理各类保险纠纷案件超过1300件,而这些案件大多调解率低,上诉率高,矛盾纠纷难以化解。
“在涉及诸如保险人对保险条款的明确说明义务、护理费的标准、如何扣除非医保用药等方面,法院掌握的尺度与保险公司自身确定的标准并不统一。法院裁判后,保险公司往往对一审判决盲目上诉,等拿到终审判决后,再到上级保险公司核定赔偿,自己就可以不承担责任和风险,而这正是上诉率高的原因之一。”海陵法院民三庭庭长钱惠彬表示。
海陵法院院长陈炜则认为,法院有时过分强调“保护弱势群体”,在两者之间平衡时,往往侧重保护投保人的利益,也导致某些保险公司不愿调解。
对于保险纠纷多的现象,中国平安泰州中心支公司理赔员小王表示很委屈:“我们也怕打官司,但不得不打!”他解释说,保险公司对赔付数额的决定权都有限定,如果数额超了,就没法决定,要报请上一级公司批准。所以,理赔员出庭应诉时,大多不接受调解。小王也坦言,很多情况下,“保险公司‘不差钱’,但要赔个明白,法院判决就是依据”。
专业调解也要“市场化”
从原告起诉之日起到案件调解结束,专职调解员刘昕调解的首例案件仅用了6天。此案的争议焦点在于保险公司要求扣除医药费全额的15%作为非医保用药,原告不予认可。保险公司工作人员不做具体解释,也不同意让步。原告对工作人员态度不满,情绪非常激动。
拿到案件后,刘昕与原告、保险公司分别进行了沟通,从法律规定、审判实践等方面,向原被告双方进行了细致解释。最终,原告降低了对赔偿金额的预期,被告保险公司也同意让步,接受了调解员的调解建议。
目前,海陵法院所有涉保险纠纷案件全部纳入诉调对接流程,并分流到第三方调解工作室。据悉,该院专门制定《保险纠纷案件诉调对接案件流程规范》,及时将案件材料移交给调解工作室。
涉保险纠纷调解工作室的成功运作,不仅有法院的支持,还有行业协会做后盾。泰州市保险行业协会秘书长朱彤表示:“第三方调解员在调解过程中,遇到保险公司不同意调解或者调解的方案违背法律规定时,可以和保险协会沟通,让保险协会从中斡旋。而对于涉保险纠纷案件调解中遇到的疑难问题,由法院和协会统一保险纠纷类案件的处理尺度,实现保险公司内部的赔偿项目、赔偿标准与法院适用的赔偿项目、赔偿标准的相对统一。在调解达成协议时,第三方可以请求法院立即出具调解书;同时可以通过保险协会,要求保险公司快速审批案件调解方案,让当事人尽快拿到理赔款。”
共赢亦靠“第三方”
及时、妥善地解决保险合同纠纷,让消费者、司法机关、保险机构多方共赢,是该市首设涉保险纠纷调解工作室的根本目的。
不用等法院案件排期,也不用看保险公司脸色,保险纠纷案件刚刚调解成功的李先生很有感触:“这样调解下来,消费者不用交任何费用,程序简便,还减少了诉累。”据悉,日前大部分纠纷经调解均在7至15日内得到解决。调解不成的,调解中心将把双方分歧焦点反馈法院,协助审判人员了解案情,使案件审理进入快车道,审理期限从六个月降至一月以内。
借助第三方的力量改善保险诉讼案件积压的老大难问题,对此,基层法院一片叫好声:“经过专业化的调解,双方主张、依据明晰,对法律法规有了更深的理解,有助于法院迅速做出裁决。”
一直以来,面对涉保纠纷,保险公司往往疲于应付,无论人力财力物力的支出都难于避免。“我们不愿意调解,很大程度上是拘于公司的管理制度。现在,有保险协会做‘中间人’,由既懂保险业务、又懂法律的人来调解,效率更高,结果权威,我们支持!”理赔员小王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