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南通市坚持把法治惠民实事作为法治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大力实施“八大惠民工程”,整合各方力量,形成系统合力,积极回应群众的新需求、新期待,扎实推进法治实事战略,让法治建设成效惠及于民,共享法治成果。
司法救助工程。在全省率先建立涵盖法律援助、执行救助、刑事被害人救助、涉法涉诉信访救助等内容的司法救助制度。2007年以来,已对2758名特困申请人发放专项救助资金1502.55万元。建立各类法律援助工作站218个、联系点2010个,落实联络员3556名。创新实行“点援”“会诊”“回访”“巡援”等办案制度,着力提高办案质量。10年来,全市已办理法律援助案件55943件,受援人达56497人,办案数、咨询数、群众满意率连续五年位居全省第一。
知识产权保护工程。大力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市级知识产权专项资助经费实际支出逐年递增。同时,完善“三审合一”审判机制,逐步走出了一条以家纺版权司法保护为龙头,以立体化、多维度为方向的知识产权司法保护之路。2009年国家版权局和WIPO世界版权组织联合向全球推广南通市家纺市场版权保护经验,2012年8月,被授予“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市”荣誉称号。2013年6月,在通州区成立全国第二家针对单一行业设立的知识产权快速维权机构,近日,家纺城被确认为全国第一批知识产权保护规范化培育市场。
教育均衡工程。坚持以提升教育质量为核心,以推进教育公平为重点,促进城乡教育协调发展、区域教育共同发展。2012年,全省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业质量监测显示,该市绝大多数指标名列全省第一。2013成为首批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均衡城级市。今年6月,市区成立13个教育集团以教育集团,牵头学校每年派出不低于12%的专任教师(含12%的骨干教师)到成员学校进行交流,确保让每一个孩子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教育。
医疗服务工程。健全城乡公共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普遍建成“城乡15分钟健康服务圈”。9类22项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实现城乡全覆盖,基本药物制度覆盖率达到100%,全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99.87%。完善专项医疗救助制度,将城乡低保、农村五保、低收入家庭中符合条件的成员等全部纳入医疗救助范围,城镇居民大病保险不设报销顶线。2013年,全市168万参保职工和89万参保居民,实现医保结算“无缝对接”。
食品安全工程。落实“源头治理、市场退出、监测预警、安全巡查”四项制度,建立食品安全动态监测系统,积极构建食品安全监督网。加强对种植养殖、生产加工、市场流通、餐饮消费等四个环节不定期检查。依托遍布城乡的1968个“食品安全监督站”,加强城乡食品安全管理。大力开展“五放心粮店”创建活动(质量放心、价格放心、计量放心、卫生放心、服务放心),乡村放心店建设率达100%。连续五年荣获省“食品安全工作优秀市”称号。
居家养老工程。按照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要求,构建农村新型社会养老与城镇居民养老保险衔接;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与职工养老保险衔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城镇居民医疗保险与职工基本医疗保险衔接的“三大衔接”机制。2012年2月,首批到龄的5.5万名被征地农民开始按月领取基本养老金,从500多元到900多元不等,并实行动态增长机制。2013年,五大社会保险覆盖率稳定在97%以上,每千名老人拥有养老床位27张,居家养老服务网络初步构建。
质量强市工程。近年来,南通在全国率先创新实施“首席质量官制度”,已有首席质量官700多名,实现了市级以上名牌企业全覆盖。大力开展“质量先导区创建”活动,专门设立“市长质量奖”,每年用于质量奖励的专项资金近1000万元,名牌拥有数进入江苏第一方阵。2012年8月,国家质检总局在通召开全国部分省(区)市企业首席质量官试点工作现场交流会。2012年9月,获批首批争创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城市”,今年1月已接收了国家考核组的实地验收。
生态保护工程。目前,全市已实现县(市)区、镇和部门生态规划的全覆盖;已建成区域供水水厂5座,日供水能力达155万吨;全市建成污水处理厂100座,日处理污水能力达122.7万吨;如皋、启东、如东、海安4个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建成投运;全市327个镇级以上医院(卫生院),1613个村卫生室和148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均实现了医疗废物集中处置。2013年入选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城市,2014年入选59个第二批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