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众工作就是要接地气,要让公平正义看得见、摸得着,我们的阳光检务中心和蔚然、学林两个工作室就像‘一体两翼’,实现执法为民最后一公里的平稳快速着陆。”在近日召开的半年工作总结会议上,检察长顾雪荣的讲话掷地有声。
蔚然工作室:让心系群众蔚然成风
今年3月,初春的苏城还略带几丝寒意,老汉张洪发一大早就来到了阳光检务大厅,还没坐稳他就急着从口袋里掏出一个红色塑料袋,里面包着一个印着“福如东海”的百岁碗。原来,半年前蔚然工作室救助的被害人陶阿婆走了。临走前阿婆还一直念叨着救助的事,她忘不了检察官的笑。
2013年6月,该院成立“蔚然工作室”,旨在打造一个勤勉、务实、专业、高效的群众工作团队。“蔚”字取自全省群众工作能手、控申科负责人朱蔚同志的名字,“蔚然”二字意在将榜样的示范作用和优良的群众工作作风在全院蔚然成风。很快,一个以朱蔚为引领的蔚然工作室整装待发,开始了群众工作领域的一次次正能量的释放。
早在2011年,该院已经开始了在群众工作领域的探索,建立社区检察官工作机制,并从最初的“一卡、一网、一键通”发展到现在的多维立体式服务平台,群众工作时刻围绕着便捷、高效的工作主题。从“面对面”、“心连心”到“走出去”、“回头看”,群众工作迈出的每一步都扎扎实实。
该工作室坚持“服务民生零距离、化解矛盾零成本、执法粗暴零容忍、开展工作零差错、群众感情零伤害”的“五零”工作法,以服务民生与服务群众为根本,统一办理检调对接、特困被害人救助等案件,接待来访群众,开展区司法服务站工作,积极参与社会综合治理,开展当事人回访工作。同时,他们充分利用工作室平台,延伸检察工作触角,做好法制宣传教育和法律咨询服务工作,加深检民联系,提升检察机关公信力。
一年来,工作室共接待来访群众百余人次,调解各类轻微刑事案件50余件,调解金额300余万元;开展刑事特困被害人救助12件,救助金额6万余元;开展回访当事人系列活动、“新苏州人学法活动”、举报宣传周、检察开放日等系列活动,回访案件当事人30余起。
“做好群众工作,就得用群众听得懂的语言”,这是工作室成员办事的首要信条。他们的语言平实而质朴,却总能说到老百姓的心坎里。控申工作就是群众工作,只有对群众有感情,才能“眼中有民情、耳中有民声”,就这样,怀揣着一份深情他们奔赴在群众工作第一线。
学林工作室:知识产权工作也要接地气
随着科技创新技术的迅猛发展,苏州高新区作为全国首家知识产权服务业集聚发展试验区,仅今年一季度,全区专利申请就有2111件,其中发明专利申请1212件,发明专利申请量同比增加56.79%,占专利申请总量的比重达到57.41%,列居全市第一。快速发展的背后有难掩的盗版侵权之痛。
“对于知识产权犯罪,我们不仅要打击,还要预防,要建立一支新锐部队走在惩防的一线。”检察长顾雪荣所指的“新锐部队”很快集结完毕,这个汇集了公诉、批捕、民行等业务人才的“学林工作室”于2012年7月正式挂牌成立。
“学林”二字即有“学问的汇集’之意,又取自该院先进人物沈学林名字的谐音,旨在弘扬身边典型的榜样示范精神,用严谨的思维、开阔的视野开展知识产权保护。很快,一支以沈学林为带头人的先锋部队开始了在知识产权保护领域的攻坚战。而最早打响这场攻坚战的是震惊中外的侵犯美国微软公司Windows XP计算机软件的“番茄花园”盗版一案,时隔几年,承办人沈学林还清晰地记得案件办理的每一个细节。思考没有案结而停。
从高检院督办的假冒注册商标壳牌、美孚润滑油案,到影响苏城的百万假茅台案,再到关乎民生的假药、假调味品案,学林工作室在知识产权保护的道路上离群众越来越近。
“知识产权保护工作不是高大上,尤其是在刺绣之乡镇湖,它更需要接地气。”举办知识产权系列讲座,开展假冒伪劣产品销毁活动,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社区代表观摩公开庭……负责人沈学林所说的“接地气”真正走进群众了心里。
“我们大部分绣娘都是以别人的绘画、书法、摄影作品作为创作底稿,或者临摹别人的作品,放在以前不觉得这是什么违法的事儿,今天听了检察官的讲座,才知道这就是侵权。”一位镇湖的绣娘在听完知识产权保护讲座后发出这样的感慨!
学林工作室以“两并重,三合一,四提高”为工作原则,坚持打击保护与服务保护两并重的宗旨,构建批捕、起诉、民行三职能合一的运行机制,确保办案质效,形成对知识产权等新类型案件集中管辖的专业化检察工作机制。
随着高新区知识产权保护工作的深入开展,“学林工作室”将建立知识产权侵权诉讼指导制度,进一步完善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信息共享机制,构筑一体化知识产权法律救济途径。同时,不断延伸学林工作室触角。将生态环境司法保护纳入集中受理范围,进一步强化“三检合一”办案机制,不断提高团队专业化办案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