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海门市委、市政府以确保公众安全感、法治建设满意度、社会治理创新工作绩效“三个全省领先”,争当南通平安、法治建设排头兵这一目标,深化长安、法治、队伍三大建设,突出创新机制、夯实基础、搭建平台、优化队伍 “四大关键”,求真务实,扎实推进,各项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先后荣获了“全国首批法治县创建活动先进单位”、“全国平安建设先进县(市)”、连续三届被江苏省委、省政府表彰为“法治县(市)创建工作先进单位”。
坚持系统谋划,健全法治保障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法治海门建设,制定了2011-2015年法治海门建设第二个五年工作规划,明确了具体目标和工作任务;充分发挥两大教学科研基地的优势,加强对我市法治建设的长远谋划和突出问题的研究。市委办下发了《年度法治海门建设工作要点》,并以任务书的形式加以明确,真正做到“工作项目化、项目目标化、目标责任化”。
在全省率先探索建立平安法治建设综合指标考评体系,制定出台了《平安建设综合指标考核办法》,纳入市委、市政府目标管理考核工作单项指标,像抓经济一样实行季度竞赛、年度考核,并对前5名的乡镇进行奖励。
市委常委会和市长办公会议多次专题研究法治建设方面的重大问题。市人大、政协组织法治建设专项视察和专项调研活动。平安法治建设经费全部列入财政预算,专款专用。在配强配齐市级依治办人员的基础上,配备了乡镇、街道12名法治专干,设置法治工作室,每个村居配备1名兼职法治工作人员。启动法治建设三级培训计划,全面提升全市党政领导干部和基层法治队伍的法治素养和工作水平。12月25日成立了法学会,标志着我市法学研究、学术交流和法治建设进入新阶段。
大力推进社会管理服务三级平台建设,把信访维稳、涉法涉诉、大调解、法律服务等融合在一个平台之中,形成了上下联动、层级清晰、覆盖城乡的社会治理服务体系。有效破解过去维稳工作“单打独斗”、群众诉求“渠道不畅”、法律维权“门路不通”、矛盾调解“东奔西走”的困惑,成为一条龙式解决群众诉求、化解社会矛盾的崭新平台。
深化依法行政 打造法治政府
提升依法行政理念,建立从一线执法人员到市政府领导干部全覆盖的法律知识培训制度;提高行政决策质量,不断提升行政决策的科学性和规范性,通过专家论证、合法性审查、意见征集等形式使政府决策集中民智、反映民意、注重民情;规范行政执法行为,加强行政执法案卷月度审查和年度评查,实现具体行政行为规范化、标准化管理的全覆盖;进一步推进行政审批“三集中、三到位”,实现行政审批全流程阳光、规范、高效运行。目前,全市37个部门381个事项进驻中心窗口,进驻率达88.8%。强化行政执法监督,自觉接受人大、政协、司法及新闻媒体和社会舆论监督,强化行政机关内部层级监督,实施行政权力网上公开透明运行,构建法制办与法院、检察院、监察局四位一体的行政执法监督网络;公共资源阳光交易,创新了现场全程监视、电子系统监察、内部流程监控、社会各界监督、职能联合监管“五位一体”交易监管模式,两年来共完成交易项目3172个,增收节支超29亿元,真正体现了让权力关在制度的笼子里,使行政权力在阳光下运行。着力化解行政矛盾纠纷,全面推进和深化行政复议委员会试点,严格落实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诉和参加复议听证制度,建立健全行政调解制度,实现行政调解与司法调解、人民调解有效衔接。
法治政府工作日益成为海门的一张靓丽名片,多次在全国会议上作交流发言,多项工作经验全省推广,50多个地方政府法制系统先后慕名来海考察交流。海门市被省政府确认为首批“率先完成法治政府建设阶段性工作目标任务”的县级市。
严明公正司法 维护公平正义
打造一支高效廉洁的政法队伍是实现公正司法的基本前提。海门大力加强政法队伍的思想、能力和作风建设,努力提升队伍的综合素质和履职能力,取得了显著成效。法院审判质效南通领先,“无讼乡镇”、“青年法官导师制”等经验得到最高院的肯定并加以推广;检察院跻身全省“先进基层检察院”行列,包揽南通市检察机关群众工作技能竞赛全部比赛项目一等奖;公安局先后被评为全省执法质量优秀单位、南通市创先争优先进基层党组织;司法局被评为南通市司法行政系统“勤廉示范单位”、“排头兵”争创工作先进集体。
不断规范和完善各种监督方式,切实保障执法公正。政法委对2012年度111起案件进行执法检查,对2013年280余件案件进行备案审查,并对政法各部门现场执法行为不定期检查。检察院积极开展对强制性侦查措施的监督、对非法取证行为的调查、对捕后羁押必要性的审查和对指定居所监视居住决定的监督,会同法制办大力推进“两法衔接,信息共享”平台建设。公安局建立完善网上巡查与“飞行临检”相结合的“双查”工作机制,市人大常委会专题审议了市法院的执行、调解、刑事审判等工作,组织开展“迎进法庭、评议百案”等活动,增强了全体法官的公正意识和规范意识,法院近两年来办理的2万余起案件中未发生一起进京访。
巡回审判、裁判文书上网、内务开放日,海门市通过一系列措施,严格执法、依法办案,努力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公正司法,切实维护法律权威。
弘扬法治文化 凝聚法治共识
高质量建成市法治文化广场,巩固完善法治军营、青少年警示教育馆等阵地。相继建成工业园区外来人口法制教育馆、临江法治公园、正余廉政法治街、海门港法治苑、合兴村法治书屋、富民村法治大舞台等一批示范点,形成多层次、宽领域、全方位的法制宣传平台。
2013年6月22日,海门市首届法治文化节开幕式在法治文化广场举行,国家司法部、省市多位领导出席开幕式。期间,开展“十大法治人物”评选、“政法好声音”歌咏比赛、“学法小童星”评选、“法治海门”书画摄影作品征集、“法海扬帆”征文演讲比赛、“平安法治乡村行”等十大主题活动,法治文化深入人心。
打造未成年人法制教育特色,开展“中国梦·我的梦”法制专题手绘小报活动,构筑“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青少年法制教育工作模式;开展农民工学法活动周,大力宣传涉农法律法规;依托 “三中心一基地”,配备5名专职工作人员,形成特殊人群教育帮扶平台。
海门法治文化建设成果斐然:“军营法律文化”被省司法厅命名为“首批法治文化示范点”,“法之韵”艺术团、“普法邮路通万家”工程、普法微博等成为海门法制宣传教育的品牌特色,“六五”普法工作受到了检查督导组的充分肯定。
推进基础创建 做实惠民工程
以法治县市区创建为主体,全力推进“法治型机关”、“法治乡镇(区街)”、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法治学校、诚信守法企业、法治医院等系列创建活动,截至目前,26.7%的村通过省级民主法治村验收。并积极开展依法行政示范点和公正司法示范点创建,以点到面逐步铺开,夯实基层法治基础,有效提升法治建设的覆盖面和影响力。
开展法治惠民工程,实施司法救助制度、法律援助窗口建设、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重点工业企业环境综合整治、流动人口居住证发放、文明交通专项整治等12项为民办实事项目,重点建设市社会管理服务中心、农村技防监控网、检察院群众工作服务区、精神病防治中心、残疾人托养中心等十大社会管理惠民工程,真正使老百姓同享到改革开放的成果。
法治是永恒的主题。法治建设的深入开展,为海门经济社会发展创造了公正、高效的环境,给百万海门人民营造了幸福、和谐的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