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隆村位于镇江市姚桥镇南大门,与丹阳市后巷镇相邻。该村有原百乐、甲家、殷家三个行政村,合并后命名为兴隆村。该村依靠兴隆工业园区为支撑点,鼓励农民创业、就业,使农民的收入有了明显的提高。同时通过争创“民主法治示范村”活动的开展,该村广大干部群众的民主法制观念也不断提高,社会秩序井然有序,村容村貌起了很大变化,有力推进了该村三个文明建设和各项事业健康发展。近两年来,兴隆村先后获得市社会治安安全村、市级计划生育示范村、市三八红旗集体单位、市二级社会劳动保障示范村等称号。
壮大村级经济,打造民主法治示范村创建新亮点
开展民主法治示范村创建的根本目的是推动农村民主政治建设,促进村级经济的发展壮大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因此,在开展民主法治示范村的创建中,该村始终把发展村级经济和社会事业作为第一要务来抓,紧紧围绕富民和强村两大主题。
一是发挥各种优势,实现强村富民战略。村“两委会”积极把握城乡一体化政策和工业园区坐落在该村的契机,大力开展招商引资,通过落户企业优先招收本村村民、鼓励村民自主创业、全面推进土地流转、进一步转型产业结构、扩大农保和社保覆盖面,不断提高村民的经济收入。
二是倡导文明风尚,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加快完善各类教育、活动阵地,通过省级民主法治示范村的创建等活动倡导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结合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和创先争优活动,树立先进典型引导村民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村民素质得到不断提高。同时,按照旧村改造和新区建设相结合的要求,全民开展以“六清六建”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环境综合整治。
三是注重强基固本,维护和谐安定新局面。积极培育提高“双带”型党员的政治素质,不断发展年轻新党员。充分发挥议事小组、理财小组和村民自治小组的监督作用,不断修订完善村规民约,体现时代特征,形成群众利益诉求机制。
提高村民组织的自治功能,创造良好治安环境
在民主法治示范村的创建中,该村坚持发挥村民组织的自治功能,使村民委员会的组织作用得到积极发挥。
一是加强普法教育,营造村民参与管理的环境。近年来,该村利用农村党员培训、村民代表大会、远程教育等,多次组织广大党员干部、村民代表认真学习《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农村土地承包法》等10多部法律法规。同时注重抓好村民的普法教育,以农民法制学校为主要平台,不断拓展法制教育阵地,重点加强农民和青少年学生的普法教育,使村民的法制教育经常化。
二是加大矛盾调处力度,构建良好的社会治安环境。该村建立调解室,村民小组配备了调解信息员,还聘请了退休老干部为义务调解员,随时参加各自然村的矛盾化解工作,做到调解率达100%,调解成功率达98%以上。近年来,全村没有发生一起民转刑案件,没有发生一起越级上访的案件。
三是加快平安建设,构建安定团结的局面。成立了村级治安联防队,投入10多万元建立了村级一级警务站,坚持正常昼夜巡逻,确保了落户在该村的重大建设项目顺利施工,保障了村民的财产安全,实现了治安案件零发生。
树立责任意识,深化民主法治示范村创建工作
开展省级“民主法治示范村”创建活动,是推进农村三个文明建设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是加强农村法制建设,维护农村社会稳定的有力措施。
一是完善了创建工作组织网络。该村建立了由总支书记担任组长、村民主任为副组长、各条块负责人为成员的工作班子,明确责任到定片定组干部,树立了创建工作务求必胜、志在必得的信念,一切服从和服务于创建工作。
二是大力营造创建工作的氛围。该村在村道沿线、张贴宣传标语和悬挂横幅,各自然村有法制宣传板报,村大院内建有法治文化长廊和大型电子宣传屏幕。其次,以村办大楼为创建工作基地,将相关制度、法规、标语上墙,设置图书阅览室,让村民们自觉投入到创建活动之中。
三是不断加强精神文明建设。该村通过聘请法制辅导员,设立“法律图书角”以及“农家书屋”等方式,有效发挥了农家书屋在推进农村法制文化建设中的阵地作用,村民自发组织龙舞狮、老年体操、腰鼓队等业余演出队伍,带动农民走向丰富多彩、积极健康的幸福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