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建湖法院喜事连连:继获得2018年度盐城全市“先进法院”之后,又被表彰为2015-2018年“全省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集体”。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建湖法院新一届党组书记、院长许雪峰深谙此理,接力棒在手,如何带领队伍跑出“加速度”,在第一次院党组会上,他就鲜明提出“队伍之基,重在青年之用”的观点。
推行“强基固本”这一“源头”工程
近三年,建湖法院招录干警18人,其中非建湖籍外地干警14人,研究生以上学历5人。外籍干警纷至沓来,已成为近年来建湖法院人才队伍的一大亮点,这得益于该院“广纳英才”的引才理念。“引得进”且“留得住”就成了摆在该院党组面前的新难题。
待遇差距、两地分居、地域文化……均成了横亘在一些年轻干警和高学历人才“留”与“走”之间的选择项,或跃跃欲试,或积极准备,一旦时机成熟,则可能倾力外流。5年流失10人,其中4位业务骨干,一份关于青年干警流失情况的调查报告并不能解决实际问题。
“定下心来,才能俯下身子,靠待遇留人?靠情怀留人?为司法事业源源不断输送优质人才,要法院不断做出努力。”做了八年组织人事工作的政治处主任薛绍军说道。
健全青年干警谈心谈话制度。“一把手”院长每年与青年干警代表谈心1次,分管院领导每半年与分管部门的全体青年干警谈心不少于一次,部门负责人每月与所在部门青年干警谈心不少于一次,及时掌握青年干警思想动态,第一时间进行正面引导。积极回应青年干警之关切,将人文关怀落到制度上,制度落到举措上,增强青年干警的归属感。
着力提升青年干警综合素能。健全《青年干警教育培训规划》,鼓励青年干警再深造;完善“三项”工作考核机制,实行青年干警晋职晋级调研工作“一票否决”;开展院校合作,组织青年法学论坛,多形式全方位提高青年干警业务素能;组织“书香阅读”“拓展训练”“先锋晒台”等业余活动,让青年干警感受团队力量,增强凝聚力。
推行“导师引航”这一“龙头”工程
“初心是什么?如何坚守初心?初心之外有什么?”在该院举办的“青年话改革”座谈会上,办公室法官助理董维玉发出三连问。
科班出身、怀揣法官梦的部分青年干警在司法体制改革中锐气受挫,院党组及时召开法官助理座谈会,勉励他们坚守初心,引导其应势而谋、因势而动、顺势而为。
如何帮助他们在司法实践和现实磨砺中脱颖而出,迅速成长为业务骨干和中坚力量,需要建立起一套符合青年干警成长规律的培养新机制。
实行“青蓝帮教”。完善《关于实行青年干警导师制的实施办法》,安排法官助理与41名员额法官“师徒结对”,每半月开展庭审和案例指导不少于一次,每月列席专业法官会议不少于一次。出台《法官助理管理办法》,建立法官助理列席审委会制度,有针对性地个性指导,达到培养一批专家法官、带出一批业务骨干、储备一批后备法官的目标。
坚持“一线能力锻炼法”。给法官助理早压担子、多压担子、压重担子,分批选派法官助理到立案、信访接待、文秘或基层人民法庭等一线岗位锻炼,促使青年干警尽快汲取群众工作经验,提升群众工作能力,助推法官助理从知识型向能力型、理论型向实践型“蜕变”。
推行“典型培塑”这一“重头”工程
高作法庭庭长罗海峰,继承父业,扎根基层15载,从新手到骨干,先后被表彰为“全国人民法庭工作先进个人”“全国法院办案标兵”“江苏最美法官”。
如何使青年干警典型倍增,蓄好养足青年干警这一“源头活水”是关键。构建青年后备人才库,强化动态考核管理,试行优秀青年干警破格提拔,让青年干警奋斗有平台、工作有激情、未来有奔头。
坚持“正向激励+规范管理”。出台《青年干警培养使用规定》,力求全方位、多层次、系统性地培养锻炼青年干警,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力争形成“以点带面、多面开花”的良好发展态势。
注重“典型引路+品牌创建”。坚持“一庭一品牌、一庭一特色”的目标,放大岗位锻炼人、培塑人的正向效应。“案后回访”机制、“54321”家改模式、“爱民工作室”等8个本土司法品牌脱颖而出,人民法院报等主流媒体竞相报道,业内同行相继前来“取经问道”。
“青年干警是法院的未来与希望,推行一线育才‘三大工程’,是一种督促,更是一种激励,是法院事业得以可持续发展的源源动力。”许雪峰对青年干警寄予了厚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