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容市郊的暨南农场有一群孩子,大多不满18周岁,曾经误入歧途的他(她)们,脸上写满了与同龄人不相符的忧郁和迷茫。为了少年们的青春不再惆怅、成长的花季也有阳光,江苏省未管所在教育挽救工作上做足了文章。在用心用情教育感化失足青少年的同时,利用丰富的文体活动促进他们规范行为养成、再塑生活信心,最终重新走上人生正道。每年一度的“体育节”和“文艺节”更成为少年们最期待的盛会。
队列会操 规范养成
“刻苦训练、矫正旧我、积极改造、奔向新生。一、二、三、四,一二三四……”在民警的指挥下,一管区64名新入所服刑少年方阵,喊着洪亮的口号快步跑向队列会操比赛场。动作规范标准、步伐铿锵有力、身姿挺拔自信的他们,不亚于训练有素的战士。
“习总书记曾经教育青年要‘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队列训练就是服刑少年入所改造的‘第一粒扣子’。队列会操比赛作为服刑人员体育节传统项目之一,每届都会举办。队列会操比赛,既是一次改造成果的集中展示,也是一次养成训练的现场观摩,比与赛的形式有力地触发了他们自我转变、自我矫正、自我规范的改造原动力。”一管区教导员陶学民告诉记者。
趣味运动 健身健心
江南的深冬格外阴冷,然而省未管所自新运动场上却人头攒动、热闹非凡。趣味运动比赛的呐喊加油声此起彼伏,混合着欢笑声,交织成美妙的旋律,回荡在运动场上空。
“‘玩,是孩子的天性’。玩什么?怎么玩?一直是我们教育改造条线同志探讨和争论不休的话题。自从2007年第一届服刑人员体育节趣味赛设立以来,比赛项目从最初的两三个发展到十余个,比赛形式也由个体玩乐到突出团队协作。”教育矫治支队支队长笪远新介绍说,“每年的体育节都有一个鲜明主题,依据未成年服刑人员的身心特点,本着‘形式的多样性、参与的广泛性、过程趣味性’原则办赛。轻松、活泼的比赛,既锻炼了身体,又愉悦了心灵,有效加速了服刑少年的改造步伐。”
自信独舞 涅槃重生
张小凤(化名)是个漂亮的女孩,从小娇生惯养,向父母要星星不会给月亮。弟弟出生后,父母外出打工,年迈的爷爷奶奶无力管束,打小喜欢唱歌跳舞的她开始逃学,频繁出入歌舞厅,不慎染上毒瘾。2017年一个夏天的傍晚,与一群小姐妹因吸贩毒获刑,在未管所接受改造。
细心的民警发现了小凤有很好的舞蹈天赋,便鼓励她加入了“星光”文艺小分队,定期进行专业训练。小凤不负众望,在“艺术节”舞蹈大赛上,她独创的《涅槃》主题舞蹈博得了满场喝彩。曾经自暴自弃的小凤在阳光雨露的滋养下,就像花儿一样重新绽放。
“我们发现每一个失足少年都有很强的可塑性。”副所长于海永告诉记者,“凭着一颗细心、一颗耐心和一颗精心,都能把他们培养成‘一艺’或‘多艺’专长的孩子。有了自信,他们人生必将会越来越精彩。”
据悉,2019年以来,省未管所针对失足青少年的身心及认知特点,不断创新教育方法、拓宽教育渠道,积极搭建主题教育平台,使传统文化教育、中华美德教育、社会公德教育等内容相融入、渗透、叠加,有效发挥文化改造教化功能,协调、配合、统筹政治改造为统领“五大改造”落地见效。